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主性学习品质初探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束缚,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很常见的是:烦琐的讲解,频繁的提问,大量的板书。正如一些人把这种种现状概括成“教师的嘴巴,学生的耳朵”或是“少数学生当演员,多数学生当观众”。这样的课堂,高耗低效,无法实现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试图探索把目标教学与“自主、合作、创造”教学模式相揉合,致力于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自主性学习品质。经过一年半的探讨,感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可行的、有效的。我的做法可以归纳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学习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主动的学习中得到知识、掌握学法、培养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目的。

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就是在充满自主、合作、创造氛围的学习化课堂里,使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认知过程,实现自己可能达到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指学科知识、学习本学科的能力和发展个人的智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课堂情境与操作。

(一)教师要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寻找师生心灵交流点。

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是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所需要的。对小学来说,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也是学习动机最重要的心理成份。因此,我每步入课堂,总以和霭的微笑、良好的情绪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化氛围。同时,通过课前谈话、富趣味性的导语、引人人胜的电教片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小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

(二)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使课时目标发挥导教、导学和导测评三个方面的功能。

我认为,课时目标对教师而言是教学目标,起导教作用;对学生而言,是学习目标,起导学作用,而教与学的效果如何,它则发挥导测评的作用。所以,课时目标应有明确的操作性。我在帮助学生确定课时学习目标时,时常是通过“导思”唤起孩子们的参与意识,将目标问题化。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有一个“扶”的过程,主要是抓好课前预习,找出本课学什么?思考课后练习题解决了没有?个人还有什么学习收获?经过一段时间,小学生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从课题人手,或从课文中心句,或结合课后思考、练习,或参考语文学习辅导提出问题化的学习目标,只要教师从旁做一做筛选、删减、归纳,具自主性的学习目标并不难产生。

小学中低年级语文科课时目标通常有三个方法让学生参与确定:

一是从课题出发。例如第五册第10课《一定要争气》第一课时提出的目标:谁一定要争气?他怎样争气?争气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学习一至三个自然段。

二是抓住课文中心句。例如第五册第七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课时的目标,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总起句子“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由学生确定目标为:从哪里看出西沙群岛物产丰富?通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感受祖国有这个宝岛的自豪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是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进行选择。例如第五册第

六课《翠鸟》第二课时是学习三、四自然段。学生把课后的思考练习第一题的第二小题“翠鸟是怎样捉鱼的?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外形有什么关系?”定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并不急于补充,而是在讲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比较两个句子(一句有括号里的词,另一句没有),意思有什么不同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较好地达到了文道结合的教学要求。在课中引导学生补充、完善学习目标亦水到渠成了。

在学会确定目标的同时,须注意目标要集中并表述确切。

(三)教师把精讲的时间花在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策略,感知“怎样学懂”上。

我执教的小学语文第五册阅读训练之一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例如《翠鸟》一课中的重点词语“锐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知道“锐利”有“锋利;目光敏捷”等几种意思。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来理解:小鱼刚刚“把头露出水面”,就被翠鸟发现,说明翠鸟的眼睛敏锐,“锐利”在文中是指目光敏捷的意思。这样,使学生达到正确地理解词语在文中之义。学生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后,我又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运用,收到在运用中加深掌握“怎样学”的效果。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选择联系下文的方法理解“鸟的天下”的意思包含鸟多(数量多,品种多),鸟蛋多,鸟类多,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鸟的王国”、“鸟的世界”。

让学生感知“怎样学懂”还有另一常见的方法——许多课文,段的结构基本相同,教学其中一段渗透学法指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其它段落。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师为精讲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目标,变序提前把第四自然段作为导学内容:一是带着问题目标:课文是怎样写西沙群岛海里的鱼的?边读边想;二是动手划出有关句子,点出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说它们的意思;三是体会西沙群岛海里丰富的鱼产,有感情朗读。学生学习其余几段及类似的课文,达到自主地学习,提高了自学能力。

我想学法指导不仅教会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选择学习策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点子上,非常值得。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触类旁通,把知识缺陷减到最低点。

(四)教师安排适量的时间给学生广泛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发表见解。

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的设疑提问使学生不只做“听众”、“观众”,而做积极的参与者。如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第一课时安排初读课文并学习1、2自然段。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大家为什么叫弟弟为“小萝卜头”?边读边思考。我这样做为了激趣促思,在教学时,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使学生有层次地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听课的老师明确了这次设计具有的选择性,回答完毕,其他学生的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从书中找到根据,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咬文嚼字”议个透,评个够,达到了广泛交流,特别是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小小年纪的小学生竟然很有感触地说,“小萝卜头”

是个多么值得同情,多么有意思的爱称;言谈之间表达出为“小萝卜头”的不幸遭遇而痛恨国民党反动派。

我深深感到围绕问题化目标进行教学结构设计,予学生充裕时间阅读、思考、自学,再展开讨论、交流,的确是自我释疑、自我矫正的好方法,况且在循序渐进之中,学到知识,也能从中悟出学习的方法。我想,人们常说,新世纪的人要能学会学习和学会发展,现在我们当教师的能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选择和调控,是为他们日后掌握学习主动权做了奠定基础的工作。

(五)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对学习效果设计检测练习,内容与目标相对应,如果可能还应体现学习效果的层次性。

例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是能正确认读,抄写并说出:折磨、勉强、发霉发臭、来之不易”等9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我在教学设计时安排了如下的检测练习:

1.按意思写词语。

(1)不是甘心情愿的。()

(2)使在肉体上、精神上受痛苦。

2.联系课文,选择正确答案,并说说理由。

他懂得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

“来之不易”①指小弟弟来来去去不容易。()

②指小弟弟的成绩得来不容易。()

⑧指小弟弟的学习机会来得不容易。()

3.按课文填空,说说有和没有括号里的调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①弟弟住的是()牢房。

②弟弟穿的是()囚衣。

⑧弟弟吃的是()牢饭。

又如,这课文的学习目标之二:理解课文,表现弟弟在牢房里刻苦学习的词句,联系文说说它们的意思并正确回答问题:弟弟房里是怎样刻苦学习的?我又安排了如下检测练习来体现目标的层次性:

下限目标是:回答问题:弟弟在牢房里是刻苦学习的?

发展目标是:根据课文插图,想象“弟弟学习”的情景,

按总、分、总的结构说一段话。教师提供总起句:弟弟学习非常刻苦。提示;分述:弟弟在夏天或冬天、或清晨或夜晚是怎样刻苦学习的。

总结句:用一句话发表自己的感想。

这样做,教师是从时间的“量”上挤出大量时间让学生练习,达到把知识内化成技能、能力或者从中学到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

三、自主性学习品质培养的实践效果。

尽管我对自主性学习品质培养的教学效果实践不长,但已显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我增强了坚持探讨的信心。就目前看,主要的效果;

1、帮助后进生达标,中等生优化和优秀生发展,实现95%以上的学生掌握(学习)教学目标。

我所教这班学生,一、二年级学年考试语文合格率100%,优秀率100%,以三年级上学期六个单元教学的质量看,合格率全部在100%,优秀率在70%到85%之间。期末语文成绩平分90,合格率100%。优秀率83%。

2.智力的五成分(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及其品质得到培养,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本班学生智力及其品质得到培养,可见于学生喜爱写日记。97年1月,我把本班学生写得好的日记编辑成册,出版了小册子《“朝小”二2班日记精选》,小册子中的小学生日记取材广泛,反映出童真、童趣及其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元的思维。《国庆旅行散记》、《我小时候》、《花贝壳》等均被家长和老师交口称赞为好作品。其中,日记四则编入《名校作文》一书。

此外,据学校图书馆提供的统计数据,全班学生平均每月阅读课

外书386本,近一个学期写出读书笔记1306篇。

3.同学之间大胆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了自我表达的态度、习惯与能力以及相应的自信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年级的小学生才8、9岁,由于课堂里有经常性的讨论,本班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胆怯害羞,反而在各学科课堂乃至在陌生的环境、许多人来听课时,都大胆发言,思维活跃,运用语言准确流畅。即使是几个后进生也表现得没有心理压力,有话敢说,在课堂上积极争取发言。

在语文科进行自主性学习品质培养以来,整个教学班的学生的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都得以发展,道德、情感、意志均有进步。同时,据向家长发出问卷进行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感到课业负担轻的学生占96%,满意教师运用“提前尝试、课中思考、增强训练”这种教学方法的占100%。现能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大多数孩子在课余有足够的时间发展特长。全班学生有53人,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写作的有32人,学“奥数”的有22人,学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管乐的有18人,学绘画、书法的有13人。学舞蹈、武术的有9人,学电脑、天文的有11人,其中有31人参加二项或二项以上的活动。可见,他们在课余有参加学科、艺术、科技活动的浓厚兴趣,为长大后成为一专多能的现代人做了准备。

浅谈在“自读自悟”的阅读教学中的教师的导

浅谈在“自读自悟”的阅读教学中的教师的导

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领域里,一个“自读自悟”的新型教学模式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活跃,无疑是大大更新了旧的教学观念,但也不要忘记,教师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仍要起着一个主导作用。教师得当的导,会使学生学有方向;教师得当的导,会使学生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从而产生思维,学有所得。那么,教师应怎样起着导的作用呢?下面就谈谈几个做法:

一、诱导预习课文,初步感悟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比较重,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他们都必定要

探究一下课文写了什么,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因此,老师必须好好尊重和保护这种好奇心,循循善诱,使其变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首先,我们应该指导他们看看预习的提示,初步知道学习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其次,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读书中质疑,边读书边想想,哪些地方不理解,把问题写在本子上,这是为探求知识打下基础。还有一点,就是应该在预习时,让学生联系已有的认识,或在生活实际中进行一定的观察、体验,也可以是搜集有关的资料。

例如:我教《海上日出》之前,我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是否看过日出,日出的情景时怎么样的。在教《赤壁之战》之前,我问学生:“你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吗?”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告诉我曹操和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这场仗其实还不止课文写得那么简单等。于是有几个学生把原著找回来,有的学生上网把资料下载给我看,这些都说明学生已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有了主动的学习动机,非常有兴趣的准备学习,我大大地表扬了这种学习的态度。

二、指导学习课文,深刻领悟内容,让学生学有所得。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

告诉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考,理解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的意思;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联系插图,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已有的资料……想象、思维、分析、判断,深刻领悟课文内容。学生在谈到自己如何领悟内容,悟到什么时候,我们应该求同也求异。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说,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是很多的,答案有时还可能有多维性。例如:在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在读到父亲说的那段话时,我就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见过的花生,再看看插图,再想想桃子、石榴、苹果的样子,边读边想:“父亲为什么要说这段话?”“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在读完课文后,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有的说:“花生不炫耀自己,却默默为人们奉献。”有的说:“花生外表不好看,却很有用。”有的说:“花生不是只讲外表美而不实用的东西。”……从这表述不一的答案,其实老师已感觉到学生已经领悟到父亲说的那一段话,是赞扬花生的优秀品质,父亲是要孩子们学做花生这样的人。同时还应该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领悟课文,还要善于激发学生在学习中质疑问难,促进学生领悟课文。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学生就大胆质疑:“课文主要写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为什么第六自然段要那样详细地描述泸定桥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敌人的增援部队要问对岸是那个部队呢?”……从学生的质疑可以看到学生还没读懂课文。老师这时候,就引导他们看上下文,找出有关联的句子让他们多读,还注意提醒文中词语的运用。经过再次阅读,学生很快就解决问题了。在阅读重,学生们悟到了:“作者这样具体描写,突出了泸定桥的险,不容易通过。”“红军战士要过桥,异地非常危险,甚至要牺牲。”“红军战士夺桥非常英勇,使我很受感动。”有的学生还悟到了作者写作上的特点:运用具体数字把事物写具体了,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把英雄们的大无畏精神表现了出来;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桥下的寒。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需要去领悟课文后,老师进一步归纳、小结、整理,让大家及时交流,真正做到学有所得。

三、引导深化课文,继续探求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

课文学习完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整理一下学习的内容,哪些是本课所获

得的有成效的东西。这里不应该强求一致,而是因人而异。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深一层的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探求知识、运用知识。例如:学完《飞夺泸定桥》这课后,我便把学生学到的整理归纳成两条:(1)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表现了他们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

都非常敬佩,你们说值得学习吗?怎样学习呢?你们还想知道有关红军战士在长征中的故事吗?接着,我便简要介绍了几个有关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去课外阅读、学习红军的精神。(2)同学们在学习课文重,懂得了按一定的顺序写,并知道了用具体的数字能把事物特点写清楚,用具体的动作描写能把人物的精神、品质表现出来,那么,你们也能像课文一样,学习写一种物体或一个人物吗?由于课文学得渗透,加上老师再点拨引导,学生兴致都很高,即时就写成了非常精彩的片段。

由此可见,教师因势利导,学生的悟性才能一步步提高,知识

才会学得扎实,并且能开拓思维,发展智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