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本课无关的知识以后再说

前不久,我到一所小学听课。课堂中,正在上一堂所谓“转转盘,比大小”的数学课。这个“数学游戏”的规则是,将每一次转出的数字填在你认为合适的数位上,如此三次,构造出一个三位数。看谁构造出的三位数大。这里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游戏”训练,来巩固儿童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将目光盯在比较大小的方法(规则)上,每一次儿童转出一个三位数,她关心的总是“为什么这个数比那个数大?”有儿童转出一个8,自言道:“我把8放在百位上,因为再转出一个8的可能性不大”。对于这样的解释,那教师自然是置之不理的,因为它与今天的活动目的似乎无关。

下课后我与这位教师进行了短暂的交流。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教师对这样涉及策略性的问题会视而不见?这位教师认为,孩子的策略选择涉及到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这个知识要到很后面才学到。

这下我被弄糊涂了。实际上,有些知识是可以很快形成的,像这个关于“多位数大小比较”的知识(它的实质就是一个规则)。但是,有些知识却是需要靠渐进的方式逐渐形成,例如这里的关于填数策略的知识,这是一种有关依靠知识与经验而建立的内部的控制策略的知识,它的实质就是所谓的“聪明”。而要积累这种对人的行为抉择具有重要价值的策略性知识,真的非要靠类似所谓的“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学习后才能思考的吗?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真的就没有这样的策略性思考活动吗?实际上,那个儿童的回答就是依赖了被积累的日常经验。

数学学习应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小学的数学学习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什么?国际上较为通常的提法是发展儿童的数学素养。其包括:

第一、懂得数学的价值。即能初步懂得数学的价值和在文化中的地位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用数学思想来思考并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与现象的优越性,提高对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等进行观察、推测、尝试、计划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和兴趣。

第二、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即在学习中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并有可能常常在数学的学习中获得一些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参与社会生活以及在社会生活的探究、发现和改造等活动中主动进行决策的兴趣和态度。

第三、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即能初步掌握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信息的采集、整理、辨析及其处理与运用的基础能力,并能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初步的考察、区分、组织和模型建构,从而获得最基础性的解决数学课题的能力。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