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肠套叠,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说熟悉,是因为几乎所有妈妈都听说过这个疾病,也大多被告知:小心宝宝肠套叠!说陌生,是因为即便宝宝肠套叠了,妈妈十有八九仍浑然不觉。可见, 作为宝宝常见病的肠套叠具有隐蔽性。

所谓肠套叠就是肠子异常地逆向蠕动,前段肠子套入后段肠子的管腔中,形成肠阻塞,肠黏膜肿胀缺血,从而出现血便。如果诊断、治疗不及时,就可能导致肠坏死、穿孔,甚至休克、死亡。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宝宝肠套叠来说尤为重要。如何尽早察觉宝宝得了肠套叠?怎样及时、合理地配合医生治疗?带着妈妈们的问题,我们采访了著名儿外科教授周以明。

A. 急性肠套叠:你需要了解的三方面知识

1. 识别肠套叠——重中之重

“高危”年龄:2个月~2岁。

宝宝表现:

腹痛——宝宝阵发性哭吵,或宝宝没有哭吵,脸色却一阵阵发白;

呕吐——常与哭吵同步进行。初为反射性,以后为肠梗阻表现;

便血——在腹痛6~8小时后出现果酱样血便;

腹块——有时,可在宝宝肋缘下面摸到腊肠样块。

如果宝宝出现以上四大症状,妈妈就要想到宝宝可能得了肠套叠。但是,宝宝发病时,典型的四大症状都有的并不多。因此,这就要求妈妈细心加耐心,如果发现宝宝哭吵时有双膝蜷曲、双手按抓腹部的情况,妈妈也应考虑宝宝肠套叠的可能,及时就诊。

“高危”年龄:大于2岁

宝宝表现:

慢性肠套叠是指病程延续在二周以上至几个月之久的病例,一般多见于年长儿及成人。在年长儿可以表现出急性肠套叠的症状,如腹痛、腹部有腊肠样块,便血(5、6岁以上的宝宝肠套叠的话,往往只有腹痛,可能没有便血)。

临床上,少数慢性肠套叠的宝宝,套住的肠子可以自行复位,但大多数不行。通过钡剂灌肠可以确诊并使套叠的肠子复位。

病因:

慢性肠套叠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其他病因,如肠息肉、肠先天性畸形(美克憩室)、恶性淋巴瘤等,因此,如果2岁以上的宝宝经常出现腹痛、肠套叠,应到专科医院或专科门诊,做仔细的检查,查出病因并有针对性地治疗。

相关链接:

对于肠套叠的病因,目前没有定论,各种学说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病毒说

由于病毒感染,宝宝肠壁回盲部的淋巴结引起炎症,肠壁局部凹陷,致使肠腔狭窄,肠子从近端向远端套叠。由于在肠套叠宝宝的粪便中可检出轮状病毒及腺病毒等,因此这种说法较普遍。

注意:春季是某些病毒的流行季,因此也是肠套叠的高发季。

*解剖说

与肠套叠宝宝的肠子结构有关,由于宝宝肠子松,回盲部游离度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容易发生逆向蠕动。

*激素说

与肠道激素改变有关,如宝宝出现腹泻、便秘,肠腔内的激素状态发生改变,于是产生异常蠕动。

*胃肠过敏说

可能与辅食添加太多、太快有关。在给宝宝添加辅食时,成人贪求快、多,未严格遵守添加原则,致使宝宝胃肠不耐受,导致肠蠕动增加或不规则,形成肠套叠。

宝宝腹部受冷也会使胃肠过敏,增加肠蠕动,可能导致肠套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