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和冬天》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为我们描述了大自然夏天和冬天中极富特色的景物,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课文用小标题分为夏天和冬天两个部分,读起来琅琅上口,似乎是打开了童话世界的一扇小窗,为读者吹来了一缕清新的风;又像一位可亲的大姐姐,为小读者讲述动听的故事。所以文章虽长,却要求学生背诵。

陶行知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要做到因文而异,因需而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采取切实有效、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夏天和冬天》一课的教学,教师将情境体验和方法指导融为一体,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将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实践综合运用,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经历语言习得的过程。

1.情境中体验。

教学中注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全身心地投入,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在想象中感受季节的特点,在描述中再现季节的情景,在情境中品味季节的快乐。什么是教学情境?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你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烫中,你早就在享用美味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烫之于盐。盐需溶于烫中,才能吸收,知识需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德。我抓住“快活”这一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整合教学内容,做到了长文短教。创设了比较真实的教学情境:“快活”是什么意思?小雨是怎样快活地下的?在下雨之前,柳叶快活吗?小花快活吗?湖水快活吗?小鱼书法吗?蜻蜓快活吗?从哪里可看出?在大雨快活下的时候,柳叶快活吗?是怎样快活?小花快活吗?怎样快活?小鱼快活吗?怎样快活?之后我让学生猜想,下雨之后,这些景物快活吗?学生的想象的文本有很多相似之处。培养了学生的推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诵读中感悟。教师用“读”来组织教学活动,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采取多种读的形式,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提高读的质量。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味。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加强体验和感悟。熟读自然成诵是规律,我让学生读熟一段后,趁热打铁进行背诵,效率比在家里一篇进行背诵要好得多。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然后想象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学生的回答很是精彩,将课本语言转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学生理解了语言、运用了语言。之后,我还让学生带上动作读;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画面读;师生合作读,在反复的读书活动中,学生做到了熟读成诵。短句是文章的特色。我让学生把《夏》之雨前雨后的短句进行轮读、男女生对照读、拓展读,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句式特点,而且读出了语言的美感。通过师生合作读“风来了,去黑了,闪电了,雷公公跑来了!”、“风去了,云散了,闪电停了,雷公公回家了”,让学生仔细观察这组句子,从写作的角度指导学生发现写作的秘密。学生在回答这几个句子都比较短小,我便指导学生思考这些短小的句子与夏天雷雨的关系。学生理解了短小的句子写出了夏天雷雨来科快、去得快的特点。学生在品语言的同时,也悟到了语言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体验、背诵。

3.训练中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1)自读自悟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借助“画、批、注”的方法读出个人的理解、感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用画“结构图”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在体会夏天的热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教给学生的写作方法。(2)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本语言的能力。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引领、指导学生学习语言,采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优美图画、看画面再现情景、反复诵读品味、换词比较、标点符号的理解运用,语言渲染提升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从而将文本语言转换成自己脑海里的画面,进而转换成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