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 捷

友人相邀备课,一问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年级,好大的口气!一看教材,记起来了,只有它才配这样恢宏的词──名扬中外!

哪幅画?《清明上河图》,版本不同,故事多多,趣闻不断,真假难辨。它如同一个隐藏于深山中曾经名震江湖的武林高手,一旦重出江湖必定惹起一阵“血雨腥风”,必定牵动着古今中外同道的眼球,让世人为之震惊。可现在,要让三年级的儿童来了解它,确实是一个挑战,更何况课题上赫然的“*”号,略读!让你有种“有力没处花”的感觉。

略读课文怎么读?怎么教?课改后这是个热门话题,不少专家趁热打铁出来“主持公道”,说来说去观点集中在一个意思上──略读就要让儿童自己读。不禁想:凭什么?难道非略读的课文就不能让学生自己读?略读课文就不能教?自己读,当然是一种自由放松的阅读状态,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学校教育中的阅读就是一种教学。一线教师面对略读课文一般有以下几种教法:其一,不教,自己学;其二,以读代教,让学生自己读几遍当作是教过学过了;其三,只完成作业,讲评代教,这完全是应付考试。有意思的是,第一、第二种教法是大家不愿意谈及的“放羊式”,但是效果还真不错,有时甚至胜过教师费尽心思的教。多年后儿童还能回忆起课文中的一些内容。真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不由得记起我师傅(特级教师陈景松)当初教我的“锦囊妙计”──实在不知道怎么讲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

我是主张略读课文要教的。否则,这也不教,那也不教,教师要来做甚?不过,既然是略读课,就要有“略”的勇气与智慧,要有“略”的方针与计策。“略”就是一种“教”的思想,教的设计、教的程度。特别是文中精品部分,我认为不但不能略,反而要强调精读,这如写作时的详略得当一样。“略”的同时突出“详”,教学的重点也就显露出来了。

说正经的,怎么教呢?

既然是画,我想以如何“欣赏一幅画”作为构思的基本框架,将一节课分为“看画”“读画”“赏画”三个板块。

首先是“看画”。只是看,图的就是热闹,不过这“爱看热闹”也正是儿童的阅读特点之一,是一节课较好的切入点。试想一下,开课之初就让儿童的心热起来,小嘴和思维一起动起来,教师也会随之产生教学的激情,多么惬意。

我想这么做:初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什么样才是“名扬中外”呢?侃起来。教师加把火,提供几张照片。恰好之前保利国际集团携带圆明园兽首来福州展览,一间数十平方米的小室内每天拥挤进两万的围观人潮,来的人就包括“中外”“老幼”“男女”,给孩子看看这样的照片,“名扬中外”一个词就印在儿童脑海里了。当然,这个名扬中外可不是“人多”就能涵盖,但我只希望三年级的孩子学到的语文是形象的,是动态的,是有意思的,而不是概念的,生硬的,政治的,完全封闭的。所以,如“一休哥”的台词──就到这里吧。这个词如导火索,引爆全文学习热情后,紧接着就是初读课文,请大家为这幅画填写资料卡: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