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的一首儿歌,2/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轻快、活泼,旋律多为级进,节奏变化不大,简单上口,便于演唱。这首歌是孩子们结伴上山砍柴、拣竹叶的路上唱的。歌曲原有六段歌词,前三段描述了砍柴路上“树叶随风摇摆”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后三段赞美了哈尼族小姑娘的服饰和装扮是多么美丽,唱出了对生活的热爱。

课本选用了经调整修改后的《其多列》。歌曲为三段歌词,通过对哈尼族儿童“上山拣竹叶”、“砍竹筒”、“背上彩色书包上学去”等劳动、学习、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哈尼族小朋友生长在祖国怀抱中的愉快心情。

歌曲《其多列》在课本上采用了小人图形谱示意节奏,山坡示意旋律的起伏的呈现方式,不仅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而且有一定的趣味性。

附:歌曲《其多列》动作说明

基本动作:

双腿一拍一次上下颤动。

第一段做法:

第1-4小节,手拉手,眼视第8点。第5-8小节,以脚跟为轴向反方向转作对称动作〔图1〕。

第二段做法:

第1-2小节,腿为基本律动,双手在三位做一拍一次向右摆动。腿向下颤动时,手腕带动手臂向右摆。动作不要太大〔图2〕。第3-4小节,腿的动作不变,双手在一位向右摆动〔图3〕眼视下方。第5-8小节,如〔图3〕手臂动作不变,以左脚掌为轴,向左自转一圈。

第三段动作:

第1-2小节,腿为基本律动,手臂为背书包状〔图4〕,眼视第1点。第3-4小节,动作不变,身体由第2点一拍一次转动拧身至第8点〔图4〕,第5-8小节做第1-4小节的对称动作。

表演《其多列》

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前应启发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上学路上的愉快心情。再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2.提示学生用轻松而欢快的声音演唱,注意要清楚地唱好一字一音的歌词。结尾的“其多列”应唱得更为轻柔、亲切。

3.用小声吟唱歌词的方式,唱准第二段歌词,教师可教唱其他几段歌词,也可以让学生自编歌词。

4.可边唱歌曲边做动作,以动作记歌词是低年纪学唱歌曲的好办法。

编创与活动

1.以“快乐的一天”为题,说一句话:“你去 做什 么?”学生随意创编一句话,节奏自行掌握,时值准确即可。

2.下图以小人图形谱代替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及其时值:

下面的图表,为课本中四行小人图形谱的节奏谱,应读为:

3.教师可指导学生依次读准确,然后分两小组同时读,再交换。还可以让学生重新排列读。

哈尼族及其音乐文化

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1957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创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千百年来,哈尼族人民为了开拓祖国边疆山区不断进行辛勤劳动,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红河西岸哀牢山麓遍布梯田,高望数百级,从河谷到山巅,宛如天梯,宏伟壮观,他们在梯田养鱼,成为鱼米之乡。绿春县茶厂制“滇绿”,畅销内地,哈尼族居住的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产地。哈尼族种植麻、棉、靛草,自织自染。红河自治区首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据查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产锡。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节就是过新年,节期5-6天,多至半月。六月节在红河地区称“苦扎扎”,一般在6月24日前后,节期3-6天。此外,便和汉族一样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哈尼族的民间文学以创世史诗《奥色密色》为代表作。

哈尼族的民间音乐丰富,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器乐。

哈尼族民歌有7类

(1)哈尼,亦称“拉巴”,是古老的叙事歌。逢年过节,接亲嫁女,丧葬祭祀或朋友聚会时演唱,内容广泛,有12篇,包括人类起源、哈尼族历史、四时节令、农事活动、处事哲理、宗教信仰等。以叙事性的唱述和哲理性的短歌说明哈尼族所遵奉的规矩和道理。演唱形式有一人主唱、听众帮腔和二人对唱、听众帮腔两种,基本的音乐结构由衬词的引句、一个或若干个变化重复的乐段、众人的帮腔组成。一曲多词,反复吟唱。曲调庄重、平稳,富有内在激情,与哈尼族语言音调紧密结合,似说似唱,吟唱性强。

(2)阿哧,亦称“阿茨”、“阿其”。有“玩的歌”之意。主要为爱情内容,有的涉及劳动等其他社会生活内容。传统的歌词极为丰富,亦可触景生情即兴编唱。演唱形式有男女对唱和独唱,亦有用民间乐队伴奏的男女领唱、众人帮腔等形式。后一种往往形成自由的多声部。在山上大声唱的叫“赤玛”、“阿其左”,中声唱的叫“啰白”、“阿其俏”,均类似山歌。曲调高亢嘹亮,句尾常用拖腔,上下句一起一伏,形成对比。

大声唱和小声唱的阿哧曲调多数不同。也有同一曲调分大声、小声唱的。阿哧大都有固定的引句,有时全曲的高音就在引句中出现。引句所用的衬词,大多没有具体含义,只起开腔助兴的作用;有的则用美丽的姑娘、英俊小伙之类的词句开头。澜沧江以西地区爱尼人的“呆航彻”(草坪上唱的歌),属青年男女夜间聚会、选择情侣时唱的情歌,深情优美,有《普确香》、《社里罗哎》、《噶萨指》等曲目。

(3)然咕差,意为娃娃唱,即儿童歌。内容丰富。有《太阳歌》、《彩虹歌》、《放鸭歌》、《放牛歌》、《阿密册》、《搓泥团》等等。均为较古老的哈尼族民歌,曲调短小,音域不宽,多为歌舞曲。

(4)阿尼托,意为领娃娃歌,即摇儿歌。多由妇女轻声哼唱,旋律娓娓动听,多用相似的乐句反复吟唱。

(5)然咪比,嫁姑娘的歌,系婚礼风俗歌。

(6)迷煞维,丧葬习俗歌,为给父母和德高望重的长辈送葬时不可缺少的礼仪。哭一声唱一段,音调悲切。

(7)莫丕差,又叫贝玛(巫师)调,属祭祀歌。

哈尼族的民歌特点

(1)旋律以级进为主,常伴有二、三、四度或六度下行装饰。也有六、七、八度跳进和个别乐句间的十度大跳。

(2)歌词多为两个字为一组,形成前短后长、前轻后重的节奏;句尾常任意拖长;多采用混合节拍。

(3)曲式多样,有单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有由上下句或多乐句构成的乐段,也有由两个有一定对比的乐段构成的结构。由于一曲多词,演唱时旋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和乐句的扩充或紧缩。

(4)调式色彩多样,以五声为主的各种调式均有。有些民歌旋律由sol、la、do或la、re、mi三音列构成,或由sol、la、do、re或sol、la、do、mi四音列构成。红河地区还有一些极富特色的调式,如:缘春戈奎阿哧音列和红河甲寅煞枝阿哧音列。

(5)演唱的方法多样,既有大、小嗓分别演唱的,也有用大、小嗓结合演唱的,一些地方的颤音唱法,使歌声独具风韵。

哈尼族有很多歌舞音乐

“哈瑟”、“罗作”流行于红河地区,“哈瑟”意为手舞,以手的动作为主,音乐节奏舒缓适中,旋律优美。“罗作”的跳跃动作较大,音乐节奏紧促,旋律欢快,加上舞者、围观者拍掌击节伴唱,和不时发出的呼喊声,气氛尤为热烈。“哈瑟”和“罗作”均有简短的舞蹈歌曲自由穿插其间。

鼓舞、扇子舞、木雀舞为哈尼族特有,由打击乐伴奏,节奏较为单一,保留了古老的风貌。

得波措:是西双版纳等地哈尼族爱尼人最有代表性的歌舞,有慢速和快速两种,前者比较古老,后者欢快活泼。

竹筒歌舞,流行于澜沧勐海、孟连和景洪等地。由一群妇女拿着一米长的背水用的竹筒顿地击拍,边唱边舞,或齐唱,或一领众和。曲调高亢悠扬。竹筒击节有固定的节奏和变奏两种,兼有大鼓、铓锣、镲等乐器伴奏。

哈尼族的吹管乐器较多,有梅巴(巴乌)、哩噜(草杆)、扎比、俄比、册节(栽秋号)、号翁、切波、期哩、亚加、确孛、葫芦笙等。弹弦乐器有三弦、四弦、口簧等。拉弦乐器有小二胡和坎吉。坎吉构造与小三弦相同。演奏时,置琴筒于两膝间,用马尾弓子演奏。打击乐有鼓、象脚鼓、竹筒、铓锣、镲等。器乐曲多来自民歌和歌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