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1大多从食物中摄取

维生素B1在结晶或酸性溶液中,非常稳定,即使有高热的情形下,亦很稳定。对热稳定,但与水共同加热时,则易被破坏。在中性或碱性状态下稳定性并不好,另外对紫外线照射亦不好,故要储存于褐色的罐中。

在植物和某些低等动物中,硫胺(维生素B1)可被合成。动物肠道中的细菌也可合成维生素B1,维生素B1的合成依赖很多的因素来促进,譬如食物的摄取等,在人类几乎完全依赖食物中的摄取。

维生素B1食用后很快地由小肠吸收,而在体中磷化后转变成具活性的硫胺磷酸转酶(cocarboxylase)。此反应可发生在大部分的组织中,但在肝脏细胞中为最多。在100毫升血球中,硫胺磷酸辅酶约含有10毫克,而血清中约仅含有1毫克的游离维生素B1。大量的硫胺磷酸辅酶,可能在白血球中发现,其量也许大过0.1升/100毫升。少量的磷酸化型式可产生在动物细胞中,但身体是不能储存此种游离维生素的。去磷酸作用可发生在肾脏内,大部分的游离维生素和嘧啶(pyrimidine)是由尿液中排出。某些鱼类含有热不安定酶(thiaminase),此酶可破坏硫胺维生素(B1),此现象可导致维生素B1的缺乏症发生(据报导:日本人约有3%的人口具有维生素B1缺乏现象,这些人都喜欢吃生鱼片

哪些人容易缺乏维生素B1?

维生素B1缺乏的发生率有多高呢?在美国与西方国家发生率未知,因缺乏个案极少,只有在成人病患中,慢性酒精成瘾者与肠胃疾病患者可见。然而在爱滋病患者中,曾经报告有严重缺乏病例。在亚洲国家中维生素B1缺乏就是常见,并且主要与食用碾磨过的白米有关。因为维生素B1存在米粒外壳中,碾磨过程会遭破坏;例如在印尼低收入家庭的发生率可高达66%。

而因为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罹病率与死亡率有多少呢?这主要的决定因素在于心脏衰竭程度,以及是否有适当维生素B1补充而定。

至于维生素B1缺乏的年龄,主要发生在1~4个月大婴儿(婴儿脚气病)及成人。其维生素B1缺乏的原因为:母乳哺喂的婴儿若母亲饮食缺乏维生素B1、施行透析治疗患者(如肾衰竭患者)、食用精制白米者、长期使用静脉营养者、处于高代谢状态者(如发烧、感染、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