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八册(人教版)“三角形”一节中的“三角形的特征”和“三角形的分类”两小节内容。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一、用观察法教三角形的概念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下面一些图形,并要求回答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附图{图}

学生做完练习之后,便开始讨论并重点思考: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师讲解时突出“围”字,然后小结板书: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评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不少关于三角形的经验。这里通过学生观察活动,让学生对这些经验进行筛选,提炼和组织,使之上升为高一层次的数学知识。于是,学生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才能。

“围”字很重要,它是“三条线段”的“结构”。三条线段一经围成三角形,就产生了角、边、顶点以及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因此,教师抓住“围”字,就抓住了概念的重点。

二、用实验法教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师拿出一个用3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一个用4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请两个学生上来实验,分别用力拉两个图形,说说各有什么感觉。教师再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谈了各自的意见后,教师搬出一张可以晃动的木椅,问学生有什么办法使木椅不能晃动。从学生的方法中,教师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概念,并请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评点:让学生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予以证实。这样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很有“后劲”功能。因为一个三角形,只要它的三条边的长短固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固定了。这是初中要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SSS公理”的“生长点”。

三、用操作法教三角形的分类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操作,教师为每个学生设计了一张图形(如下图),课前组织学生将每个图形剪下,装入学具袋内。学生按下列程序操作:1.将袋中所有的三角形都找出来,并且按每个三角形中的序号从小到大顺序排好;2.按照课本上所讲内容,将这些三角形按照角的分类方法归类。附图{图}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操作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回答操作结果,教师讲解并分析错误原因。然后,学生讨论:图8为什么是锐角三角形?图4为什么是直角三角形?图1为什么是钝角三角形?并且重点讨论: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为什么直角三角形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