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小升初已经完满结束,而面临2015小升初的学生高分如何炼成?2015届小升初家长和学生要怎样做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小升初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怎样做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呢?以下是2015年小升初备考建议。

一、政策的把握

不管教育部出台的政策如何,明年的小学升初考试,基本上会延续近年的考试选拔方式,不会有太大变动。新六的学生完全可以按照今年各中学小升初选拔考试的科目进行相应的准备。

温馨提示:小升初家长一定要留意政策和各渠道相关信息,避免错失机会。

二、目标的选择

如果您孩子的某一科成绩不理想,你应该选择尽量避开要考这一科的学校,成功的机会更大。另外学校离家距离的远近也是您择校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正确的评估自己的实力,选择要报考的中学。在选择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扬长避短,因为不同的中学要求考试的科目不同。

三、考试准备

数学几乎是每个名校必考的科目。就小升初数学的准备过程而言,注重基础毋庸置疑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练就良好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也非常重要,它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打好基础需要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主要是五,六年级)一一吃透,课后练习题中的”想一想”要能够做到非常熟练,并举一反三。这是对孩子耐性以及学习是否踏实的考验。一味的追求难题,偏题,好高骛远的孩子最后考试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从部分学校的考题中可以看到,有大量的基础题出现,用于考查学生的速度和准确性,因此基础的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而这一部分能否做到不失分则是考察孩子的数学基础是否过硬。而练就分析和综合能力,则要找一个好的辅导班,一本好的辅导书,做大量的综合题。

现在市面上的辅导班鱼目混杂,良莠不齐,更有甚者,有一些还打着与某某名校小升初考试名额挂钩的幌子来招取学生,其实内行人都了解,这里面虚假的成分居多。所以我们的家长不可盲从,最好信任比较权威的辅导班。

如何选择好的辅导班?其实主要看三点,一是讲课老师是否优秀;二是办班的口碑和信誉。三是取得的成绩。

老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兴趣和思维的引导和发散,对方法和考点的总结和归纳,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无疑是一位优秀的老师。试想,一个孩子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在课后能不拼命的做题和钻研吗?这样的孩子数学能学不好吗?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题目和时间是有限的。

如何做题?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熟能生巧,必须依靠做适量的练习题。如果同一个题目,做题时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尝试不同的解法并比较不同解法之间的不同,从中找出最好最快的解题套路,养成了这样的做题习惯,长期下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题的感觉肯定会大大提高!

四、心态的调整

小升初考试是孩子们自上学以来人生所面临的第一次重大考试,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知识的充分储备以外,备考和考试的心态也非常的关键。

大部分孩子在升六年级后心理都会感受到一些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于自己和周边同学,有一些则来自于家长。家长更为科学的做法是应该告诉孩子学习和努力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则帮助孩子缓解心理的压力,比如可以通过周末抽出一点时间来陪伴孩子郊游或是从事某项体育运动(游泳,打羽毛球等等)来做到这一点,同时也兼顾了休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是这个道理。而辅导班的老师在上课和课间的时候也有义务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考试心态。

不少孩子会有厌学的情绪,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不能完全是孩子的原因,家长也很重要,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激励、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