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园游戏课程的教改实践(3)

(三)游戏课程中师生行为互动策略研究

在游戏课程中我们分别对18位教师284例游戏观察指导案例进行剖析、评价、归纳、提炼,提出了游戏课程师生互动策略。

1.潜行中的弹性目标。

首先,目标是潜在的。无论是幼儿自发的游戏,还是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不是一种目标——一结果式的急功近利的活动。其特点是注重过程而不过于追求结果,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教育目标在这里只能是隐含的,教师的目标不能直接成为对幼儿的活动的显性要求,这意味着教师将教育意图客体化,即一是把教育目标隐含在为幼儿提供的环境中,二是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通过幼儿与环境的作用,通过幼儿为满足需要的主动活动来实现目标。

其次,目标是弹性的。游戏强调的是个体经验,每个人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中获得的是各人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合作中的行为暗示。

首先,师生是合作的伙伴。幼儿的自主活动决定了教师的指导不是控制,这需要教师在幼儿游戏时,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在活动中做到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不允许出现幼儿由于害怕老师而不敢求助、不敢表达意愿、不敢提出意见的现象。

其次,指导是行为的暗示。当幼儿的行为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时,教师应尽可能减少语言指令,将指导的意图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或与幼儿平行游戏,以身示范,引起幼儿模仿;或以合作游戏的形式,用游戏角色的行为暗示幼儿朝教师希望的方向去行动。

3.无意中的自我强化。

首先,游戏时已有经验的强化。教师应该明确的是,游戏是幼儿的自我表现,在表现中得到的是对已有知识技能的联系和巩固,不是新的知识经验的直接传授。所以,为幼儿组织的游戏活动,其技能和经验应该是幼儿力所能及的。

其次,强化是自发无意的。教师只需观察扶助,必要时给予帮助和支持,不必把幼儿无意的自发活动变成教师要求下的友谊练习,比如:提供材料由幼儿自己去操作,如何操作由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不必规范幼儿操作的方法,当然提供的材料必须是适宜的。教师的有意主要表现在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上,幼儿的经验则是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得到无意的强化。

4.自由中的自我约束。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