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的困惑:如何才能设计一节好的科学探究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施新课程的几年里,随着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师比较注重理论学习,但怎样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还需要一个中介过度,那就是教学活动设计,而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师。由此,我们提出了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的动态认识,使得幼儿科学探究教育已受到相当的重视,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较,在设计与组织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

二、概念:什么是探究活动?

幼儿探究活动是幼儿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围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地观察和尝试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依靠直接经验进行探索,获得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由于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以感性经验为基础,探究学习是帮助幼儿形成直接经验的有效方式。幼儿在活动中带着问题和已有经验自主操作材料、亲身感受与直接体验、发现并自己得出结论,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这种学习方式对幼儿科学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让幼儿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方案、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表达交流——得出结论”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孩子在“做”中产生思考和真正的探索、活动的设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关键,只有活动程序设计得当,才能支持幼儿持续探究的过程,深入地探究某个问题,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也就是说,你所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能否让幼儿经历这一过程?

三、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

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前的思考、活动目标的确立、对教学活动材料的处理、具体活动方案的设计、调整策略及活动反思等几个方面。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前的思考

1、活动内容的准确定位:

现在,科学教育不同于过去的常识教育,在原“常识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科技、环境保护等内容,所以倡导教育内容生活化,扩展幼儿经验,尤为重要。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是幼儿常见的、熟悉的、不为他们所注意、但又能引起其兴趣的、易操作的内容。教师要发现、保护、培植幼儿可贵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例如,自由活动时,幼儿喜欢将黑板上的磁性教具一块块排队,其实他们对磁铁有所发现并在探索;在玩弹力球时,孩子们将它们压扁又恢复,并且乐此不疲,教师就应因势利导,扩展成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

2、教育内容的划分: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个教学内容可以适合大、中、小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同时学习的情况,其实这就是教学内容的划分,即符合幼儿实际水平,难易得当。例如,水这个教学内容包括很多小的内容,水无色无味的特征、水的流动性、水的三态、水的用途、水的沉浮以及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等,水的基本特征就是小班幼儿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大班幼儿在学习时,水的基本特征已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水的沉浮现象、水能使光发生折射等现象产生疑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特点选择重点内容。如果把发现了解水的沉浮现象作为大班幼儿学习的重点内容,那么了解水与物体的沉浮关系就是难点内容,因此教师在活动前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观察、评估幼儿,准备教学用具,对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现象、状况以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尽全力做出最全面的预测,确定合适的重难点内容,是成功的幼儿科学教育的必要前提。

(二)、活动目标的确立::

1、首先思考的是要关注孩子的经验:即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在活动中习得的新经验,包括孩子显性的经验和隐性的经验,作为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再确立目标,并采取相应的组织形式,目的就是要提升和积累孩子的经验,丰富孩子的情感。

2、你设计的目标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是否有新鲜的刺激?是否能促进幼儿从第一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发展,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目标要分清主次,要有重点和难点,对目标的理解要准确,即:你想让孩子得到什么?

4、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师要吃透目标,不跑题。

(三)、对教学活动材料的处理---教学准备。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不断思考:如何将科学活动的教育目标和具体内容物化为幼儿可操作、可探究的活动?活动材料准备要注意什么?要达成该活动教育目标需要哪些材料?什么样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探究?为什么要提供这些材料?材料的形状、大小不同是否阻碍幼儿的探究,有何影响?

(1)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材料:教师要从自己的平时积累出发,从自己学习的基础出发,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熟悉的材料能让老师游刃有余。

(2)适当运用多媒体和录像资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活动之前要熟悉活动材料,进行反复操作演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材料,尤其是操作性强的活动更应如此;而且制作的教具不能成为摆设,成为一种形式,所有的材料都是为完成目标而服务的。例如:《沉浮》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幼儿使瓶子浮在水中,你给孩子提供什么材质、多大的瓶子?准备多少水(指水深的程度)?这些细小的环节都将决定课的成败,所以说,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亲自尝试操作。

(4)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提供应该注意:目的性、操作性、思考性;材料的提供必须具有引发幼儿思考的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每一种材料的投放,教师必须仔细斟酌,想想它们是否能激起幼儿思考、探索的欲望,只有在具有思考性材料的刺激下,幼儿才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思维的精神状态。

幼儿科学教育更注重强调幼儿的亲自参与和幼儿动手操作,它主张让幼儿通过自身与周围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

(四)、活动方案的设计的讨论:

设计活动时,要带着三个问题:

1、在活动中,你想让孩子得到什么? (目标)

2、通过活动,怎样让孩子得到? (过程与方法)

3、活动之后,孩子得到的什么? (效果与反思)

不同课程模式下活动设计的对比表

案例:大班《手中的地图》(分组)

学科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主题活动教学反思性讨论

活动目标1、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2、发展观察力。

3、发挥创造性。1、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2、初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

3、发展观察力,发挥创造性。增加指纹的应用,目标更加具体、细化。

活动准备1、放大镜

2、印台、图画纸、颜料或彩笔1、放大镜、印台、录像带、指纹打卡机

2、图画纸、颜料。增加指纹打卡机,运用多媒体;突出现代科技。

活动过程1、请幼儿围坐伸出手掌,观察各人手上的指纹,教师引导他们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

2、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左右手的指纹,然后在图画纸上印掌印,引导幼儿发现每根手指的指纹原来也是不同的。

3、请幼儿在自己的掌印上作画。

4、也可鼓励幼儿在图画纸上印10个以下的指印,在这些指印上创作不同的图案。1、猜谜语“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干活来能画画,小朋友们都爱它”。

2、幼儿围坐,请小朋友先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说说指纹是什么样的?

3、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印台,再进一步引导幼儿发现自己每根手指的指纹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指纹也是不同的。

4、与幼儿共同制作指纹幻灯片,请幼儿观察不同幼儿的指纹是不同的。

5、初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观看录像“每个人的指纹为什么不同?”(认识指纹打卡机、幼儿操作验证)

6、用手掌或手指作画,鼓励幼儿乐于创作掌印画和指印画。(自然结束)1、以谜语直接进入主题。

2、抛出问题,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发现问题。

3、增加材料,再次提问,指导幼儿再次操作,从而发现指纹的不同。

4、制作幻灯片,验证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

5、利用多媒体,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

6、以绘画形式进入延伸活动或非正规科学活动,处于即结束又不结束的状态。

讨论

1、教师角色位置的转换。

2、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3、活动的不足与问题在哪里。

4、孩子的有意义的活动体验表现在哪里。

在整个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是围绕着目标,为目标而服务;材料的提供也是为了帮助幼儿掌握目标,所以说,内容、目标、材料准备及过程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同时,教师的语言指导,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积极评价都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备注:2张照片和幻灯片《每个人的指纹为什么不同?》

(五)、调整策略及活动反思

1、通过前期的说课或试讲来调整活动设计。

2、教案写好之后,每个环节逐一详细解读,重视细节,要有足够的预设---即备孩子

也就是对孩子前期经验的了解,预设--问题提出后,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孩子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要做哪些方面的知识准备?等等。每个环节都要想到,备到,解读到。

3、建议公开课的教案,教师要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写,反复读,因为有的话写起来很顺,但说起来就不顺,需要反复修改。小窍门:对着镜子给自己上课。

4、课后及时反思,总结优势与不足,及时改进。

5、通过移植课,观摩课,课例评析,从中学到优点,经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案例2《小小魔术师》

淀粉----碘酒----蓝色----石灰水-----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