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始终认为:

一、 新课堂是“人性”的课堂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也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是浸润着浓浓人文的工具性,是负载着厚重文化的工具性,是流溢着美好人性的工具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就是民族文化的教育,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过程。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域,唤醒了学生心中美好的人性。通过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人性不断得到升华,使语文课堂成为人性的殿堂,精神的家园。

二、 新课堂是“生成”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师生人生中重要的生命经历。预设虽然必不可少,但生成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布卢姆也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灵活安排,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使课堂教学能沿着顺应学生发展的快车道高效运行。少一点预设,多一点生成;少一点僵死的框框,多一点自由创造的时空,语文课才会绽放出不曾预约的精彩,师生的精神生命也会因此而熠熠生辉。

三、 新课堂是“对话”的课堂

在对话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主宰课堂教学的“权威”,而是参与课堂的“平等中的首席”;不再是“独白”式的训话,而是“对话”式的交融。教师要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真诚交流,以心换心,以情陶情,以思启思。这节课,教师把自己的情感、智慧和个性都融入真诚的对话中,和学生一起激动不已,一起欢欣鼓舞,共享语文教学的美妙与幸福。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和激励者,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学生则在这充满人文关怀的对话情境中,尽情地舒展了心灵,流泻了情感,放飞了个性,获得了独特的个性体验和审美乐趣。

四、 新课堂是“生活”的课堂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温馨浪漫的家庭生活,新鲜有趣的校园生活,都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教育资源。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语文教学只有走向生活,融入生活,才是鲜活而亮丽,智慧而灵动的,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生命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智慧地把握住生活融入语文教育的时机,具备把生活开发和提炼成语文教学资源的能力,才能跳出课本学语文,走出课堂用语文,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构建起开放型、立体式、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