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陈瑶的爸爸出差了,吃过晚餐后,妈妈原本说好带她去附近的公园走走,玩碰碰车,荡秋千。可就在母女俩收拾停当要出门的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腹痛让妈妈难受得迈不开步,她一边按住肚子一边不住地呻吟,陈瑶知道,是妈妈的胃病又犯了。看到妈妈坐在沙发上痛苦不堪,陈瑶偎依在身边默默地看着妈妈,不吵也不闹。妈妈说:“我有点不舒服,你自己先玩玩好吗?”陈瑶讨好似地说:“妈妈,你肚子痛吗?我帮你倒杯红糖水喝。”见妈妈摇头,她又说:“那我帮你揉揉吧!”边说边学着妈妈以前给她揉肚子的样子要为她按摩。“叫你一边玩就一边玩去,添什么乱!”被疼痛弄得心烦意乱的妈妈不耐烦地说道。陈瑶吓了一跳,委屈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分析: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点滴细节构成的,细节的忽视往往容易让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多走很多弯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岁前后的孩子逐渐出现了真正的爱心,已能够感受到别人明显表现出来的痛苦。因此,当父母情绪明显发生变化时,孩子会变得很“乖”,同时还开始用简单的言语和行动去安慰“受难者”,比如拿出自己喜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或者用父母常安慰自己的体语等向别人表示同情和理解。

儿童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年后爱心的最初反映,所以,父母应在平时注意多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这些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此时最好不要限制孩子表达同情的行为,甚至粗暴拒绝孩子,而应该给孩子恰当的机会来表达他的爱心。当孩子以他独有的方式向你表达同情时,请愉快地接受,并诚恳地向孩子道谢,这种处理方式会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本案例中妈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会让孩子认为关心别人是“多管闲事”,丧失爱心。具有爱心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亲社会和利他行为的基础。一方面,有爱心的人能时刻站在他人的立场设想,比较准确地明白他人的感受;另一方面,爱心的表现为感情支持与助人为乐,愿意主动付出和给予,而不奢求回报。所以,爱心的培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有利。

可见,教育要在细节上做文章,要求父母能有一颗敏感的心去察觉它的意义,进而对孩子进行简单明确的指导,效果要比一千次的叮咛强得多。因为很多时候,细节虽微不足道,但能从“小事不小”中做文章,更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导向、行为要求。因此,父母想让孩子具备什么品格,就要在平时的日常小事、细节中积极地去灌输和熏陶。孩子的良好品质与习惯,都来自日常生活看似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千万不要让无数个不良的细节和小事,腐蚀了孩子的心灵,慢慢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