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觉得和孩子无法沟通,其实不仅仅是沟通的内容会有差距,甚至在表达的能力与方式上,孩子与父母也是有差距的。

从表达方式上来说,有时候孩子更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如果父母不注意观察孩子的动作和表情,以为孩子只是在随便做几个动作,就很有可能错过与孩子交流的时机。即便是年纪比较大的孩子,也存在这种情况。我的一个学生就有个很奇怪的习惯,如果我和她打招呼的时候她回答了,甚至停下来跟我说很多话,那只需要倾听就行了。如果她只是笑一笑,就说明她有心事,而且非常迷茫,这才是她最渴望与人沟通的时候。

从表达能力上来说,他们也未必能把情况恰当严谨地表现出来,这时家长就要进一步询问,耐心细致地分析,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情况。比如,不少家长都碰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孩子们说最近很烦,但又说不清为什么。家长们往往问几次问不清索性就由他去了,说一句:“再看看吧,也许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其实,碰上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就是把有可能出现问题的方面都摆出来让他选择,逐步逼近真实情况。让他说他可能真的说不清,但一条一条地让他选择,他可能很容易就确定目标了。

至于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那是更常见的。大人们听到孩子们的苦恼后,往往说一句:“这么简单的事你都想不通啊”或者说:“这才多大个事,别想了。”孩子们正是觉得事情大才想与家长沟通,我们要通过沟通让他自己意识到问题其实很简单,可直接告诉他根本没有效果,只能逐渐让孩子对沟通失去信心,甚至打击孩子的自信,让他觉得:这么简单的事情我都想不通,看来我问题真的很大啊。

明白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对孩子采取有效地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