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对此也深有感触:“现在的孩子,尽管生活、学习环境远远好于他们的父辈,但你能说,他们是快乐的一代吗?尽管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但总是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隐性压力’在蔓延滋长,让孩子们根本就快乐不起来。”

他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特别激烈,一些家长往往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觉地贯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而忽视了孩子对这些压力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一味地希望孩子超过自己,或者对孩子的成长预期过高,时间一长,必然在孩子心中隐隐地形成一种压力。而孩子们之间也往往会交流这些由父母和社会其他方面传递来的压力,并不自觉地互相渲染。久而久之,这种也许很正常的竞争压力,通过社会传导机制层层传递,也就层层递增、放大,以至超过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们承受了很多在他们这个年龄段不该承受的社会竞争压力。

在北京、上海的一些中小学校采访,记者也能时刻感受到这种“隐性压力”的存在。不同的是,大城市的孩子考虑更多的是能不能上名牌中学、名牌大学。

上海中学在上海是一所有着130多年历史的重点中学。上海的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只要考进这里,上大学就基本没问题。即便如此,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还是十分忧虑地说:“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很大。进门前,担心孩子能不能考上我们中学;进门后,他们又要担心孩子能不能考上复旦、交大。总是有一种担心和压力,如影随形。学校没有什么办法能缓解他们的这些担心和压力。”

这些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着学生的作业负担,很多学校也确实在教育方法上作了很大改进,书包轻了、作业少了。但是,很多家长却“紧张”起来了。特别是一些自身读书不多、如今处境不好的家长,几乎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少了,家长安排的作业却多了,再加上练琴、画画、书法、舞蹈等所谓的“素质教育”内容,学生的压力事实上丝毫没有减少。太原旅游学校的武红艳老师说,升学要考,练琴要考、画画要考、舞蹈要考……应试教育要考,素质教育也要考,总之拗不过一个考字,结果很多家庭“平时忙着请家教,周末陪着上学校”,为的就是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多一份决胜的筹码。

在这样一个考试氛围浓郁的社会里,人到中年的家长们尚且要拿起书本,准备应试。他们的孩子又岂能置身事外?临钢小学5年级的小段同学,甚至说出一句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话:“现在上大学都不一定能找上工作,得考研究生,当硕士、博士。”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