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上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很想尝试。以此来改变自己一贯懒散的教学思路。

于是“一人一课”,选择了上第一课时。开始还抱着偷懒的心理,第一课时嘛,思路比较清晰,备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可真正坐下来,才发现,原来,仔细思来,第一课时还真不简单。

纵观整个班级小朋友的情况,家庭教育起步比较早的很多,再加上大量的课外阅读,识字对他们来说,基本上不是难事。加上课前充分的预习,识字、正确读课文在课堂就显得轻松了。如果把第一课时的目标还定位在这儿的话,那首先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魅力,没有心思听下去,同样也浪费的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前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把一篇课文中要求认音、形、义集中在一起解决,难度大,效果差。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把目标定位在要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他们会说会用的词语与代表这些词语的文字符号之间的牢固联系。突出字型教学的难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课堂上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善于沟通字型与事物间的联系就显得重要了。因此,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感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文字的美。

2. 认识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正确书写其中的“婆、绿、邻、居”四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用朗读展现。

3. 通过自身体验,课文诵读,感受诗中的那份童真,激起学生的爱心。

有了目标,下面就开始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流程了,新鲜感仍然存在。

一、体验,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前一天晚上,便布置学生闭着眼睛做几件事,看自己碰到什么困难了,心里

又有哪些感受呢?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慢慢地理解了盲人生活的艰难,简单地交流后,板书了“盲婆婆”这个词,立刻问道:“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盲是么意思吗?”学生的回答很是真实可爱。

“就是眼睛看不见了。”

“是说看不见光明了。”

“是说他的世界一片黑暗了。”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理解了这个字,同样也记住了这个字。再读“盲婆婆”这个词时,一双双小眼睛里满是同情接着,这一瞬间,又何尝不被他们感动呢? “婆”这个字的学习,让他们想想还有哪些字是女子旁的,为什么呢?学生一下报出了好多,有学过的,也有没有学过的,接着,他们发现,原来“姐、妹、姨、妈、奶、姑、娘”这些不都是女的吗?快乐在小眼睛里荡漾。再次观察,女作偏旁和作底的时候,书写一样吗?得出结论,“横”的变化最大了。书空的时候,小手画得可起劲了,还用最响亮最长的声音喊出那一笔“横——”呵,提醒我这个字怎么写呢!

二、插图,给课堂增添生机

灵感也许就在一瞬间。上课前一天晚上,琢磨着有些环节生硬了些。突然,就注意到课文中那一幅插图,一般都放在讲解课文的时用的图这时好象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图中盲婆婆的笑容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范读课文,思考盲婆婆的笑容从何而来。第二次,出示整幅图,让学生想象练说: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干什么呢?从而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学生的回答使整个课堂“动”着。

三、倾听,使课堂更加和谐

喜欢看他们闪动的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学生发言的样子。那时候的课堂和谐而又美丽。课堂上一句话、一个眼神,他们会立刻有回应,那时,会觉得,这真是你和孩子们的课堂。

正想着“绿、邻、居”三个生字还是没能够放到适当的地方进行字型记忆时,下课铃还是欢快地响了起来,尽管心中很不情愿,可也没办法,只好把这个目标留到下一课去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