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① 根据这个要求,我校英语课题于2003年5月开始了对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模式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教师理论的不断积累,一年后部分课题组成员逐步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角度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例如:创设真实情景进行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运用“信息差”原理进行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采用合作互动的方式进行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等等。2004年5月的课题组成员会议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综合,提出了运用“信息互动”原理进行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的研究方向。

下面笔者将具体阐述一下我们在小学英语活动课中运用“信息互动”原理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成果。希望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内容能有助于您的教学与研究。

一、 小学英语活动课的定位

19世纪末,活动课程在杜威(john deway,1859-1952)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理论下正式登上了学校课程的历史舞台。此后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经历了一个相互斗争的过程。在20世纪中叶,活动课程在美国的主要地位开始动摇。然而在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之后,活动课程又成为当代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成为当前课程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而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模式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而生。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基本上是属于一种在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下,采用活动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对比内容

传统的英语教学

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

教材的编写

从学科的知识体系出发,把语言知识由难而易地安排在各册教材、各个单元、各个课时和各个教学环节。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出发,以话题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话题中的交际需要安排相应的语言内容和语言知识。随着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话题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的目标

在某一课程结束时,希望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结构、功能、形式等)

在某一课程结束时,希望学生能具备一些应付特定场合的特定话题的能力。

教学的过程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在强化训练的过程中接受语言知识和语言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话题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来获得知识,通过实际的运用来巩固知识,从而提高语言水平。

教师的主要作用

如何将课本上的英语知识、各类语法的基本用法传授给学生。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因素为学生创设和协调各种各样符合班级大小、内容和语境的课堂活动。

学生的主要任务

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背下来。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需要主动地获取知识。然后运用获取的知识在活动中传达更多的信息,共同推动活动的深入和展开。

鉴于以上的对比,我校课题组对小学英语活动课的定位是:小学英语活动课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相应的话题,有目的地创设一系列类似于自然环境的活动,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中,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利用任何可帮助理解的东西实现信息的有效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顺利地表达和传递信息的需要,产生了掌握英语的动机,从而在有意义的交流中逐步习得英语。

二、 “信息互动”原理的概念

“信息互动”原理是对我校英语课题组成员在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中的诸多策略与方法的理论概括和提升。“信息互动(interactive information exchanging)”是指在一个活动中,所有的活动参与者(交际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供信息,从而使活动参与者之间(包括教师在内)能够实现角色的动态转换,实现信息的多维互动、信息的合作共享和信息的体验创造。(关于互动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探讨可参见夏谷鸣,2002,正确把握英语课堂交互活动的走向,《中小学外语教学》第6期,15-17页。)

“信息互动”原理在小学英语活动课中的运用包涵了三方面的意义:

1. 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实现语言的输入。

2. 信息的有效互动可以帮助学习者顺利地使用目标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3. 当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信息的有效互动时,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降低情感过滤。

这三方面的作用,对于我们实现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习得/学习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krashen的习得理论有五个理论假设,具体内容可参见束定芳、庄智象,2003.1,外语教学的方法,《小学英语教学方法》22-23页。)

三、 “信息互动”原理在小学英语活动课中的具体运用

(一) 以学生为中心是“信息互动”原理运用的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英语活动课的主要特点。“信息互动”原理的运用也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中心的基础上。

首先,只有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的活动情境,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互动。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英语pep教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采用话题的方式编写教学内容。这些话题基本符合了我国大部分学生的普遍生活实际。我们在使用这套教材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千万不能把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当作语言知识来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采用活动课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实践,从而习得语言。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会读、会背书上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具备能够应付书上所提及的特定场合特定话题的能力。在这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更为必要了。在这方面,嘉兴市光明街小学的张如玉老师做得非常好。例如她在上job这一课时,发现教材中呈现的engineer artist baseball player等职业在学生家长中毕竟是少数,甚至是没有。而根据学生的情况,有些家长是boss(暂且把小商贩也当作boss),有些家长是 manager,有些家长是saleswoman(salesman),有些家长是official,有些家长下岗了在家做housewife。这些单词在教材中没有得到呈现,但根据学生交际的需要,张老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输入了这些语言内容。学生没有感到学习的负担,反而兴趣盎然地进行表达与交流,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互动。

其二,只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互动。

根据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设,学生是通过理解稍微超出他们目前语言水平的输入而习得语言的,即i+1。所以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已有语言水平和目前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正确把握输入语言的难易程度,确保学生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例如我校在全面开设三年级起始的英语课程时,三、四、五年级的学生使用的都是三年级的英语教材。而在一次教研活动时,三位老师在三、四、五年级中各上了一节同一内容的研讨课。由于三位老师从各自年级学生的已有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上出了三堂不同活动内容和不同活动形式的好课。试想一下,如果三个年级都采用同一个教案来上,肯定会产生三年级学生吃不了,五年级学生吃不饱的情况。

其三,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创设和安排活动,才能调动学生信息互动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直接动力。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信息的有效互动,是因为学生对教师所占有的信息感兴趣,或学生有兴趣向教师传递自己所占有的信息。同样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互动是因为学生对相互之间所占有的信息感兴趣。这一认识对于我们安排信息互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首先当我们确定活动话题时,首先应先看一下这个话题是否符合学生的交际兴趣。其二,当我们展开这个话题时,应看一下学生对哪些活动或如何安排的活动感兴趣。其三,在每一个互动活动中,我们应致力于调动学生信息交流的兴趣。

(二) “信息差”是“信息互动”原理得以运用的必要条件。

信息差(information gap),也称信息沟,是指个体之间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当人们由于社会生活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希望填平某种信息的差距时,人们就有了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这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一个有意义的持续的不断深入的交际过程是一个旧的信息差被得到填补和新的信息差不断产生的交替过程。这一方面的认识,对于我们运用“信息互动”原理进行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应从“信息差”的创设开始。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信息差是交际活动的原因和基础,信息互动的目的是为了填补交际双方之间的信息差。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安排每一个信息互动的活动中,首先都应该先考虑交际者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应的信息差。然后再考虑如何去安排和组织活动,使交际者之间的信息差得以呈现,并吸引学生去主动交际。

例如我们在上describe the animals这一课时,最后安排了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动物玩具在全班面前描述的活动:“look, everyone! i have a pig. it’s white and big. it has two big eyes, two big ears….”这一活动中,能说得很好的学生不多(而且肯定无法让全体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能认真听同学说的学生也不多(也许更多的学生只是关注了可爱的玩具,对于同学所作的介绍一句也没听进去)。为何这种活动无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信息互动。原因在于学生拿着实物进行介绍时,活动参与者之间是没有信息差的。学生所感兴趣的信息通过一眼就可以尽收眼底,当然就没有兴趣去关注那些通过努力才能听懂的英语独白了。其实,只要我们从信息差的角度出发,对活动稍作改动,就马上能使学生互动起来,实现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帮助学生习得英语。我们可以在前面师生互动为主的单词教学和句型教学时,把学生所展示的动物玩具收集到教室前的一个大筐中。当所有的玩具都入筐之后,学生也已基本具备这一话题的交际能力了。这时我们可以让部分学生四人一组到前面来分玩具,下面的学生向他们描述自己的玩具,前面的学生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选出相应的玩具,然后有礼貌地送还。其他学生作为评委看一看哪一位学生反应最快而且在送还时语言得体。

s1:hello,***! i have a pig. it’s white and big. it has two big eyes, two big ears…. can you give me my pig, please?

s2: oh, i’ve got it. is this your pig, ***?

s1: yes, thank you very much.

s2: you’re welcome.

这一活动中,学生之间存在着信息差。说的学生必须说清楚,听的学生也必须听清楚,这样前面的学生才能为下面的学生找到相应的玩具(这也是任务型教学途径的一个例子)。同时,作为评委的其他学生在这时候也在关注哪个学生拿对,哪个同学拿错了。因此其他学生也在仔细地听同学所作的介绍。这样学生间信息的有效互动就得以实现了,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也就可以逐步习得语言了。

第二,注意新旧“信息差”的过渡与衔接,促进信息互动的深入、持续和转换。

根据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的定位,活动课教学可以认为是一个英语生活场景的片段。在这片段中,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不断深入的交际过程。而同时在这个交际的主过程中,按教学步骤分,可分为启动中的交际、呈现中的交际、展开中的交际、巩固中的交际等;按交际形式分,可分为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交际、教师与部分学生的交际、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交际、部分学生与部分学生的交际、个别学生与部分学生的、个别学生与个别学生的交际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设计一些能够转换交际内容或交际形式的“信息差”,确保各个教学环节能够自然地过渡和衔接,使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同时又要关注各个环节和各个互动形式中交际者之间的新旧信息差的变化,确保信息互动的深入与持续。

设计能够转换交际内容或交际形式的“信息差”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教师要在环节的过渡中,安排相应的信息差,使各个教学环节能够自然地衔接起来。例如,我们有一位老师在上fruit一课时,采用彩纸把水果包成一个个球。在上课时,教师首先运用彩球帮助学生复习一个 chant:“pink ball. pink ball, purple ball. pink ball, purple ball, orange ball…… i can see a rainbow. how about you?”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差,问学生“which ball do you like?”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说“i like the pink ball.”接着教师让学生猜“what’s in the ball, can you guess?”当学生实在猜不出来时,教师就再给点信息“it’s red and round. and we can eat it.”当学生猜出来后,教师就把水果切开问学生“do you like the apples?”根据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回答出“yes, i do.”但在下一步的交际中学生对于可吃的水果都回答了“yes, i do.”不过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这些水果中有两个是蜡水果。这个信息使得学生连连说“no, i don’t.”从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从复习导入到新授呈现,再到巩固运用,是在一个一气呵成的旧的信息差被得到填补和新的信息差不断产生的交替过程。

关注各个环节和各个互动形式中交际者之间的新旧信息差的变化,确保信息互动的深入和持续是属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范畴的。因为学生在信息互动的过程中,旧的信息差的填补和新的信息差的产生是不可预设的,是学生自己的一个体验和创造的过程。教师只能在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信息互动能力,才能确保学生能够自主地控制交际的展开和深入。在这一方面,小学英语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如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导演只能对整个剧情进行设计和安排。虽然导演也可以地剧情中客串一两个角色,或对演员的表演指手划脚,但具体的情节还是依赖于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自己去完成的。

(三) 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互动”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信息互动”的能力是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的重要的方面。信息互动能力的提高既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保证课堂交际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保障。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人们在交流中,获取信息的途径一般有两条:语言渠道和非语言渠道。在教学的初期,由于学生的语言水平还比较低,因此我们要首先培养他们主动利用非语言信息来理解语言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对语言的习得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逐步提高,我们就应该相应地提高学生直接理解语言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流畅、自然地进行交际与互动。

1.培养学生利用非语言信息来理解语言意义的能力。在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或者语言的新授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展示新语言内容时,一定要提供充分的非语言信息(实物、图片、简笔画,以及丰富生动的身体语言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去理解相应的语言意义。例如在教学how many kites can you see? i can see…的内容时,kite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片的直观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整个句子和see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在班级中间展示一幅两面画有不同数量的风筝的图画。在提问“how many kites can you see?”的同时,通过示范数数让学生分析出“how many?”是用来问数量的。在引导学生回答“i can see…”时,学生通过分析教师的体态语初步理解“see”的含义。最后在学生疑惑为何两边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时,教师翻过图画又问学生“how many kites can you see?”,这时答案也倒了过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和综合,终于理解了“how many kites can you see?”的真正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还要关注培养学生这种利用非语言信息来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不是一看到学生不理解就马上用翻译的方法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直接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当我们在培养学生利用非语言信息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培养他们直接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因为直接从语言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语言教学在听的方面的最终目标,也是提高信息互动能力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平时的互动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往往只关注自己所说的内容,却很少关注交际对方说了些什么。这种情况下,学生之间其实没有进行真正的信息互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让他们能主动地去获取语言中所蕴含的信息和意义。例如在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中,也要为其他学生布置听的任务。在这一交际结束时,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一些检测性的问题。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专题训练的方式来训练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专题训练可以是听录音回答问题,也可以听同学的交际或演讲回答问题。我校教师一般结合每节课前学生的英语演讲来训练其他学生的主动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听演讲的时候,必须要抓紧时间进行理解,并猜测教师在演讲结束后将会提哪些问题,以便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加工和处理,提炼出一些关键的内容。当演讲结束后,学生可以继续向演讲者提问来验证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或补充自己所缺失的信息。最后,当学生提完的所有问题觉得有备无患时,教师就可以检测学生是否获得了正确的语言信息。这种训练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的互动。在学生喜爱的形成性评价的推动下,我校学生总是能兴致勃勃地参与这项活动。通过一年的实践,我校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这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语言信息的训练效果相当明显。与前几届学生相比,这个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提供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互动”原理的定义,学生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必须在不停地提供着信息。因此提供信息的能力是互动活动得以开展和进行的另一重要方面。与信息的获取一样,信息的提供也可以通过非语言渠道和语言渠道这两种途径得以实现。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提供信息的能力之外,也要培养他们借助非语言形式帮助表达的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利用非语言形式帮助表达的习惯。中国的含蓄文化,使得中国人在交际中很少使用身体语言和夸张的表情。但在外语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学学老外那种利用丰富的非语言形式帮助表达的做法。这种习惯的养成对于课堂互动活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便于学生信息的理解),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外向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帮助。tpr活动是培养学生利用非语言形式向指令发出者反馈信息的专项活动。同时在语言的交际活动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要向学生示范如何利用非语言形式(表情、动作、表演、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实物、图片等)进行表达的做法。然后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运用,例如在英语演讲中,教师要让学生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讲每一句话都应配上相应的动作、表情等。当然在课堂的随机交际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加些表情和动作。

2.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提供信息的能力。在交际互动中,信息的主要交流方式还是以语言的方式为主。因此语言教学的重点还是要落在学生利用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上。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提供信息的能力就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关于说的能力培养有许多研究成果可以借鉴。我们在教学中的经验有三条:一、多提特殊疑问句。二、及时追问个why。三、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处理、综合后,再表达。多提特殊疑问句,有利于学生整句地表达。学生无法用yes或no来回答特殊疑问句,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就有进步的可能了。及时追问个why,有利于学生用一个语篇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训练的初步,学生可能只能用一个词来解释自己的观点,甚至还要借助于中文。但这样的训练久了,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就能主动地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一个语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至于如何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综合能力,我们可以利用任务型教学中调查活动来进行。学生完成了调查,一定要让学生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然后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我们认为对调查所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并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训练比调查活动更有意义。

3.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和积极尝试的精神。习得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无数次的试错(trial-and-error)中被创造出来的。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来看,儿童语言的正确性并不是在成人的不断纠正下才形成的,而是孩子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等言语实践和尝试中逐渐养成的。孩子在与成人的交流中,大人决不会苛求孩子的语言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成人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言语是否能传情达意,只在孩子的表达不可理解或有歧义时稍加纠正。因此,在学生利用语言提供信息时,我们更需要关注学生所传递的信息,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允许他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让学生在语言的interacting和experimenting中创造性地习得语言。

从学生的提问能力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互动能力。在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已习惯于被教师提问,主动向教师或同学提问的意识非常薄弱。这种情况阻碍了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为改变这一情况,我们基本采用三种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第一种策略是培养学生来当小老师。在教学中,教师把本来自己要问的问题让某一位学生来帮助提问。把原本的师生互动变成了生生互动,久而久之学生会习惯于相互之间进行提问了。第二种策略是在每一节课前安排一个“记者招待会”。每一节课前让一位准备充分的学生来做“新闻发言人”,其他学生则作为记者向“发言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多次训练后,学生的提问质量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可以有效地得到培养。第三种策略是采用调查活动的任务型途径迫使学生采用主动提问的方式去获取信息。

四、本文的小结

以上是我校英语课题组在两年的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的研究的一点成果。这些内容在体系上还不完备,在内容上还有纰漏,在实践中还有误区。但作为一线教师,这一课题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两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越来越觉得这一课题的研究很有价值。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们还将就这一领域进行深入地探索与实践。同时,也希望您在阅读此文后能对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