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具体是指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幼儿园是集体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集体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需要制定一定的常规来维持秩序。但是,常规的目的不是要通过捆住幼儿的手脚来让他安静、听话,而是要幼儿在活动中专注于自己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产生互不干扰的良好秩序。同时,在与其他幼儿共同的活动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相互商谈和争辩中,明确自己的立场,从而认识到正确的规则。

良好的幼儿园常规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这意味着给幼儿的自由不是让他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毫无目的、无规则的自由是放任,不是自由。科学的自由应该是在自然、自愿、自由的活动中使幼儿理解纪律,让他们在积极的状态中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在科学自由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幼儿园常规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一、变“捆绑式”为“助长式”

为了达到集体活动井然有序的目的,教师常常会制定一套严格的行为规范,以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使其行为与集体整齐划一。这是一种“捆绑式”的常规。而“助长式”就是让幼儿从多种做事方式中认识并采用一种高效的做事方式,将满足个人欲望、冲动的活动方式与符合集体利益、公平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区别开来,通过这种常规来发展幼儿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例如,在消防演习活动中,让幼儿通过两种出门方式来比较——一种是拥挤在一起出门,一种是排队快速出门,通过比较使幼儿明白并自主选择排队出门的方式。这样,就不需要用粗暴的方式制止幼儿拥挤,而是让他们提高认识,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变“惩罚式”为“纠错式”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