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一种高发于2岁以下婴儿的急性病症,以4—10个月的婴儿为主要患者群体,肥胖儿居多,男孩儿发病率高,无明显季节性。

临床表现为:

1腹痛

小儿会出现阵发性的四肢乱动、哭闹、面色苍白、出汗、拒食等不适表现。每次发作数分钟至数十分钟,随后可恢复正常。间歇数十分钟后可再次发作,个别婴儿还会出现精神委靡、面色苍白、嗜睡、腹痛、哭闹等症状,称为无通性肠套叠。

2呕吐

发病不久即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表现。开始时的呕吐物以奶块或食物残渣为主,随后可带有草绿色的胆汁,以及类似粪便样物。

3腹部肿块

多位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位,呈球形或腊肠状,质地不太硬、表面光滑、推之可移动、按压时疼痛明显。随着肠套叠的严重化,肿块可沿结肠移至左腹部,严重时可套人直肠内。

4血便

多于病发后6—12小时出现,是本病特征之一。常为暗红色果酱状粪便,也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通常无臭味。

5全身症状

早期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面色稍苍白。晚期可出现精神委靡、脱水、嗜睡、发热,甚至腹膜炎、休克等状况。

儿童肠套叠起病较缓慢。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部肿块、呕吐,很少有便血现象。少数患儿还会出现休克和脱水等症状。

查找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婴幼儿期是胃肠蠕动规律变化较大的时期,易发生肠蠕动紊乱。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比如气温、更换食物或居住环境,以及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时,均可引发肠蠕动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

注意养护

肠套叠早期时,病程小于48小时,情况相对良好者,可采取气体灌肠复位法治疗。即通过塞人直肠内的导管,注入一定压力的气体,使套入的肠管逆行复位。此方法简单、见效快、痛苦少,但是此法不适用于晚期或情况较差的患儿。若患儿复位效果不理想,应马上采取手术进行治疗。

气灌肠复位后,不要立即吃饭,应禁食观察2—4个小时,因为肠套叠有可能再次发生。当孩子病情平稳后,可试喂米汤、稀奶、豆浆等流食,再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术后避免患儿出现哭闹不安等幅度大的动作,以免引起腹压增高。

保持伤口清洁,避免大小便污染。

加强预防

注意天气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夜间要多留意患儿的被子是否盖好,避免患儿腹部受凉。

给婴儿添加辅食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

积极治疗原发病。

特别提醒

若发现孩子突然不明原因地出现阵发性哭闹并伴有呕吐以及大便带血,则应注意保存并携带血便及时去医院就诊。肠套叠如果在早期发现并处理,预后良好。发现晚、治疗不及时导致休克或脱水的患儿,需做手术切除病变肠管。

 婴儿哭闹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哭闹比较常见,如身体不适、感觉饥饿、声响刺激、蚊虫叮咬、尿布潮湿或需要人哄抱等情况。

病理性哭闹,常见于佝偻病、中耳炎、肠套叠、疤疹性咽峡炎、肠痉挛、腹股沟斜疝、蛲虫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当家长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无效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