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园承担了国家教育部“科学教育”子课题——“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潜能开发中的应用”并被批准为实验基地。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对“相似性原理”从一般的感性认识向较深的理性认识发展,借助“相似性原理”这一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指导检验我们日常工作中的行为,使其更符合科学教育的实际需要,达到开发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我们将一些体会总结出来。

一、“相似性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当接到这个课题时,我们认真学习张光鉴先生撰写的《相似论》,把学习和运用“相似性原理”结合我园正在实施的“瑞吉欧方案教学”作为实验的重点。领导负起教科研的责任,组织老师参与课题的学习与研究,打破教师对“相似论”的神秘感,使教师积极地投身到教育实践中去,“相似论”为教师提供了实验的理论依据。我园是以生成式的探索性主题教育作为本园的基本课程。在实施主题课程的过程中,首先是主题的建立,如何捕捉幼儿感兴趣的即相似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身心特点的事物作为活动的主题呢?老师运用“相似性原理”选择一些来源于幼儿生活、幼儿容易产生兴趣的主题。因此,在编制主题网络的过程中,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围绕主题,搜集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如主题“和书交朋友”、“生日”、“学习解放军”等。例如中D班开展的“汽车”这个主题,老师利用幼儿对汽车的兴趣,启发他们谈谈有关汽车方面的经验,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似块),引导小朋友去探索新的知识,让小朋友去搜集各种汽车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和家中汽车的玩具带到班上让大家观看,在玩玩说说中既使小朋友认识了不同类型的汽车,又达到了交通安全教育的目的。为了使小朋友加深印象组织小朋友参观车城,让小朋友画汽车,开展美术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使幼儿头脑中形成新的“相似块”。老师是在相似幼儿的知识经验上,使教育目标与幼儿头脑中的“相似块”相耦合、相匹配,在“相似块相似的反应”中,加深了对“汽车”这个主题的理解。幼儿是在内在兴趣需要的基础上探索学习有关汽车方面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验过程中,无论从课程主题的选择、编制网络、项目活动的设计等,用“相似性原理”指导教改,教学失误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此外,我们要求老师在备课、上课、评课及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以“相似性原理”为依据,建立符合“相似性原理”的教法。例如中C班老师教儿歌《我是三军总司令》,老师通过直观的教具、图片、字卡,让小朋友看VCD中的录像,去调动小朋友贮存在头脑中的“相似块”,又很注意板书关键词,让孩子在记这首儿歌的时候给思维有个依托,因为文字符号是思维的载体。同时做到图文结合,借助图片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意思。重视声音、图像、语义、符号的共同作用,从内容方面能相似于孩子的知识、经验、兴趣点,从形式方面能将图像、声音、语义、符号四方面相匹配,打通了孩子们学习的快速通道,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评课中,老师指出了不足的地方是没有将小鸟与飞机、小龟与坦克、小鱼与军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用浅显比喻的手法帮助小朋友去理解,没有相似于小朋友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我们对课的评价是:如果课上得成功的肯定有了相似性,不成功的则违背了“相似性原理”。“相似性原理”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为我们开发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保证。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