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简介: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亦称肝性卟啉病、吡咯卟啉病,是卟啉病中较多见的一种。1911年,由Gunther首先报道,Waldenstrom在 1937年广泛家族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描述了本病。临床特征为腹部绞痛、顽固性便秘、精神症状和尿中排泄大量ALA及卟胆原。

部位:腰部、腹部、四肢、头部

科室:小儿科

症状:脱水、腹痛、便秘、脱水、腹痛、便秘、恶心与呕吐、少尿、关节疼痛、身痛、癫痫和癫痫样发作、尿中有较多尿卟啉

检查项目:粪卟啉、血常规、尿常规、粪卟啉、血常规、尿常规、抗淋巴细胞抗体(ALA)、餐后2小时血葡萄糖(2HPG,PBG)、血清钠(Na+,Na)、血清钙(Ca2+,Ca)、心电图、脑电图检查、一般摄片检查

相关疾病:遗传性粪卟啉病、混合型卟啉病、血卟啉病、小儿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症、小儿黑酸尿综合征

引起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是尿卟啉原合成酶部分缺乏,即卟胆原脱氨酶缺陷引起。患者的此酶活性大约只有正常人的50%。用核酸原位杂交等技术已确定卟胆原脱氨酶的基因位于11q23-qter区域,含有5个外显子。卟胆原脱氨酶至少有3种不同的同工酶 已知一种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另一种只存在于红细胞中。但缺陷虽然在这些组织和红细胞存在,但其功能上的表现似乎仅限于肝脏。

本病常在青春期发病,月经期易诱发发作。某些药物和激素能诱发本病发作或使病情加重是因能促进肝脏中ALA合成酶的作用。糖类和正铁血红素ALA合成酶有暂时的抑制作用。

二、发病机制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位于11号染色体11q24上卟胆原脱氨酶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患者肝细胞、淋巴、皮肤、上皮、羊膜及红细胞内卟胆原脱氨酶活性仅为正常人50%。致使卟胆原转为尿卟啉原途径受阻,同时由于ALA合成活性增强表现卟胆原和ALA在体内蓄积。研究报道这种基因突变至少有4种类型,因而酶活性表现不一。

有些酶的免疫活性及催化生物活性减低,有些免疫活性正常,催化活性减低。此外,因有的患者红细胞内酶活性正常,而其他组织内减低。证明很可能控制酶表达的不止1个等位基因,控制红细胞为1个基因,控制其他组织内酶表达的为另1个基因。

本病患者代谢异常与神经系统症状间关系目前还不十分明了。研究发现,卟胆原和ALA对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以ALA作用为主。包括

①抑制神经肌肉接头传导介质释放,体外培养可引起神经和脑细胞坏死;

②抑制性神经传导介质γ-氨基丁酸受体的强兴奋剂;

③遗传性酪氨酸血症患者和严重缺乏ALA脱水酶患者的ALA均过量蓄积,其发生的神经系统症状与本病相似;

④神经系统内血红素合成缺陷,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表明抑制血红素合成可使细胞严重退化,投予血红素后可抑制本病的神经系统症状。

多数杂合子基因携带者缺乏症状,但某些因素可促进其发病。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有什么症状:

青春期前很少发病。发作呈间歇性,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程度不同的腹部绞痛。疼痛部位不定,可放射至背部、膀胱或外**器。病人常因剧烈腹痛而坐立不安甚至大声哭叫。发作持续时间自数小时至数天甚至数周不等,常伴恶心、呕吐和便秘。可因呕吐而发生脱水和少尿。严重的腹痛常被误诊为急腹症而手术。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虽有广泛压痛,但与疼痛程度不成比例,无腹肌紧张。白细胞多不增高。易误诊为腹型癫痫或癔病。

X线检查可见小肠充气或液平面。约有20%病人发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常见的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除肠痉挛外,心率快,血压增高,并可出现尿潴留。一小部分病人以癫痫发作为主诉,发作时脑电图可有改变,症状缓解后恢复正常。周围神经受累的可出现肢体疼痛,面神经麻痹,呈一肢或多肢体弛缓性麻痹。亦有出现四肢麻痹和呼吸肌麻痹,腱反射减弱或不能引出。受累的肌群很快萎缩,但缓解后又很快恢复,上运动单位瘫痪极罕见。约有50% 的病人有感觉障碍,多限于四肢。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诊断:

精神症状多见于有肠痉挛的病人,可有性格改变,如抑郁、神经质、爱哭,并有幻视、幻听,或出现狂躁、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等癔病样发作。若诊断不及时,针对上述症状而服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或利眠宁等药物,则使症状加重,可出现精神错乱,甚至发生呼吸肌麻痹和脑神经麻痹等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能及时停药则症状很快减轻。

对反复发作找不到原因的腹部绞痛病人,伴有神经精神症状,尿放置后呈咖啡色者应考虑本病。取新鲜尿做Watson-Schwartz试验即可确诊。若有服用巴比妥类、氨基比林或磺胺类药物后,致病情加重的病史,更有助于诊断。

鉴别:

1.遇有腹痛

注意与各种急腹症鉴别 如肾结石、胆囊胆总管结石、急性胰腺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甚至因此而误施行外科手术。

2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

特别是出现末梢神经症状、机体局部的肌无力、瘫痪等,应特别注意卟啉病的可能。

3.中毒患者

也有腹痛、便秘和神经系统症状,尿中ALA的排泄也是增多的,但二甲氨基苯甲醛试验的结果通常为阴性,应注意鉴别。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有哪些并发症:

可因呕吐而发生脱水和少尿。可以癫痫发作,肢体麻痹和呼吸肌麻痹,可有性格改变,如抑郁、神经质、爱哭,并有幻视、幻听,或出现狂躁、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等癔病样发作,可出现精神错乱,发生肌群萎缩等。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治疗:

西医治疗

急性发作时,如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应积极纠正,限制水的入量,适当补充钠盐。有些病人当水和电解质紊乱被纠正后,其他临床症状亦随之缓解。发作时要十分注意药物的选择。可采用水合氯醛、吗啡或哌替啶(杜冷丁)缓解疼痛或烦躁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服用氯丙嗪可使肠痉挛缓解。有些病人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可用抑制排卵的药物,如最小剂量口服避孕药,可使发作减轻,发作次数减少。但应注意凡家系中有皮肤症状的不能使用。

目前临床研究证明,静脉注射高铁血红素(hematin)可中止发作,症状很快消失,尿中ALA和PBG的排泄下降。这与血红素增加而产生反馈作用,使ALA及PBG合成减少有关。严重的急性发作,其他药物治疗后不能缓解的,可试用此药。

小儿急性间歇性卟啉病预防:

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预防方法参照遗传性疾病的预防方法。疑及本症者应注意避免应用某些药物,如巴比妥类、磺胺类、氨基比林和类固醇类如孕烷醇酮,皆可防止本病的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