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校目标导学法的深入,我不断的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总是老师讲的太多,分析的太深,却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独立思考空间。我想,这恐怕是我当前教学的一大弊端,总觉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懂。其实,可能刚好相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在总目标中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阅读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但是,在教师细细碎碎的讲解中,怎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空间呢?课文整体被支离破碎,又如何让孩子们进行情感体验呢?更谈不上对作品的独特的感受了。 于是,我在讲《一定要争气》这一课时重新设计了一条教学思路:我决定放开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感受、去思考、去说,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交谈,与老师、同学进行心和心的讨论、沟通。

课堂上我给同学们分成了12个组,让他们同组的同学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首先让同学们通读全文初步感知,思考:本文主要写谁要争气?一共争了几次气?引导学生可以给课文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在每个部分当中又以“为什么要争气?怎样争气?结果又是怎么样的?”等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细细品味,在书中找到答案后小组交流。

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我在交流收获部分给学生了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阅读,学生对这篇课文肯定有自己的了解也有亟待想弄清的问题,学起于思,源于疑,梳理出问题后,以学生问题定教,也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同学们读书后,发现出一些问题让另一组的同学回答,然后通过再一起读课文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发现的问题出人意料的丰富,有关于词语意思的,有关于语句含义的,还有个人读后感受的。最后同学们还发现了两次争气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一次是童第周为自己争气,第二次是为中国人争气。

紧接着又以“学习了童第周发愤学习、克服困难,为自己争气的故事后,你想对自己说什么?”“你觉得童第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每个组的同学都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有些同学就谈到了自己学习不够刻苦,很懒,学习了童第周发愤学习的感人情景后,表示自己一定要向他学习。在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同时,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感染和熏陶。

我想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和继续发扬的,但同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导欠缺,对学生朗读评价没有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