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内容:

《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

二. 教学目标

《伟大的悲剧》

1. 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 抓住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荒岛余生》

1. 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劳动的作风。

三. 教学重点、难点

《伟大的悲剧》

1. 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 抓住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荒岛余生》

1. 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

2.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 知识分析

《伟大的悲剧》

(一)字词:

姗姗来迟 怏怏不乐 白雪皑皑 茫茫无际

洋洋得意 闷闷不乐 念念有词 忧心忡忡

小心翼翼 猎猎作响 迷迷糊糊 哆哆嗦嗦

踉踉跄跄 坚持不懈 风餐露宿 精疲力竭

疲惫不堪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海市蜃楼

畏缩不前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羸弱

癫狂 凛冽 吞噬 销蚀

步履 告罄 蹒跚 遗孀

(二)理解课题《伟大的悲剧》深刻含义:

明确:斯科特一行无疑是人类科学探险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虽然这是一场悲剧,但在队员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敢于挑战自然、挑战自我,勇于实现生命价值的精神,也是我们整个人类最为伟大的精神,是只有我们人类为了伟大的事业面对死亡才能够具有的一种伟大的精神,他们是人类最伟大的英雄!

(三)这次探险活动胜利者是阿蒙森,失败者是斯科特,然而茨威格选择作传的却是斯科特,这里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目的?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振奋。

《荒岛余生》

(一)作者介绍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出生于伦敦。父亲经营屠宰业。笛福原姓福,1703年后自称笛福。他受过中等教育,但没有受过大学古典文学教育。他早年经营内衣、烟酒、羊毛织品、制砖业,曾到欧洲大陆各国经商。1692年经商破产,负债达17 000镑,以后又屡屡失败,因而不得不用各种方法谋生。他曾充当政府的秘密情报员,设计过各种开发事业,同时从事写作。

(二)结构分析

第1~3段:写鲁滨孙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去。

第4~9段:叙述鲁滨孙为了生存所依赖的具体物质条件。

第10~12段:作者抛开物质条件,详谈鲁滨孙的“精神”世界。主人公进一步调整自己生存的心态。

(三)从课文中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滨孙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待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他的一切行为,特别是他的思考过程,全是积极、主动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存的机会,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

(四)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作者写鲁滨孙的遭遇用第一人称来写,通篇都是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是鲁滨孙在孤岛上生活的惟一目击证人。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典型例题】

积累·感知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垠( )遗孀( ) 夜不成眠( )毛骨悚( )然 凛冽( )( )zhuài( )出来 diān( )狂 步lǚ( ) 鲁mǎng( )

忧心chōng chōng( )( )

二. 找出并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跚跚来迟( ) 秧秧不乐( )

母宁( ) 赢弱( )

三. 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

2. 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 )

3.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

4.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

体验·探究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以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们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经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选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斯科特上校在最后的一篇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愿望,并把“我的妻子”改成为“我的遗孀”这是为什么?

3. 选文中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对这几位英雄的敬重。试分别找出来:

4.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了一封绝命书(课文后有摘录)。试根据选段和书信分析这位英雄所表达出的内心情感。

5. 第三段中有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这个英雄的团体,在临死的时候仍然具有的那种集体友爱精神,请用“————”标出来。

6.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

7. 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归纳出南极具有哪些“威力”?(分条列出)

8. 有人认为斯科特的所为并无多大意义,甚至觉得他们是为了“寻找刺激”,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积累·感知

一.

yín shuāng mián sǒng lǐn liè 拽 癫 履 莽 忡忡

二.

跚-姗 秧—怏 母-毋 赢-羸

三.

1. 议论 2. 叙述 3. 描写 4. 议论

体验·探究

1. 略

2. 作出了牺牲的准备,已经没有希望生还。

3. “垒了一个石墓……十字架”“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4. 要点:热爱祖国,勇于献身

5. 死去的斯科特还像兄弟似地搂着威尔逊

6. 英雄们虽然失败了,但精神却是伟大的。

7. 风大、雪大、气温低

8. 这是一种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类才走出封闭的家园,认识了美丽的地球,使人类走向了进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课外文段阅读

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0C的极低温度。而在世界上 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0C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又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曾经记录到—94.50C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的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1. 在第二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2. 请用肯定句说说第一段的含义。

3. 下面是对上述几段文字内容的概括,其中不恰当的是( )

A. 人类不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威力。

B. 南极的风极大,被称为“风极”。

C. 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D. 南极的气候变化莫测。

4. 以上选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南极的威力?

5. 为什么气象学家对南极的气象喜出望外?这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6. 文末说“从这里找出了一把解开全球气候的钥匙”,为什么?

7. 结合课文《伟大的悲剧》和本文,谈谈人类对南极考察或开发的前景将会如何?

【试题答案】

1. 把南极比作“暴风雪之家”,形象地说明了这里很不适合人类生存和活动。

2. 人类只有到达南极,才知道气候的威力有多大。

3. A

4. 风速大 气温低 气候变化莫测。

5. 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从这里找到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这表现了气象学家不畏艰难进行科学研究的献身精神。

6. 因为南极是一个理想的实验室

7.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