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1. 学习21课《为学》

2. 学习22课《木兰诗》

二. 学习重点

1. 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文学常识。

2. 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 欣赏课文优美、精彩的语言,培养一定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 积累一定的实词,了解一些虚词的用法。

三. 和老师一起学

第21课《为学》

(一)题目解说:

《为学》是一篇议论文,它的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彭端淑是写此文的目的是给他的子侄们看的。这位彭老先生的子侄到底有几位,年龄有多大,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辈分上看,是长辈对晚辈的指教,劝导,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明示是直接告谕,暗示则带有启发性,可培养人的悟性。在文中,作者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让子侄们一目了然地懂得长辈的意图;而举贫富二僧去南海的例子,让后辈领会其中所内涵的道理,可谓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为学”的“为”字,可解释为“求”,“做”的意思,为学,即求学,做学问。

(二)作者简介:

作者彭端淑,字乐斋,清代四川人,本文选自他的著作《白鹤堂文集》。

(三)疏通文字,读懂课文:

读课文第一节:理解“为”:做。 矣:语气词。

读课文第二节:

理解:

吾:我。 卒:终于。

资:天资天分。

鲁:反应迟钝,不聪明,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旦旦而学之:每天不停地学习。

迄乎成:等到学成了。迄,等。

岂:反问词,怎么、难道。

倍人:超过别人。

常:常规,永远不变的。

屏弃:摒弃。屏通“摒”。

昏:愚笨。 聪:聪明。

庸:平庸。 敏:卓越。

圣人之道:孔子的学问。

读课文第三节理解:

蜀:四川。 下:(沿长江)往下游走。

鄙:边境。 犹:还。

语:告诉,对……说。 越:及,到。

南海:指佛教的圣地普陀山。

以告富者:以(之)告富者,把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那个有钱的和尚。

何恃:倒装语句,应为“恃何”译为“凭借什么”,恃,凭借,倚仗。

买舟:雇船。

读第四段,理解:

去:距离。 顾:反而。 是故:因此。

(四)文章结构:

为学

第22课《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木兰诗》也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二)主要内容和中心:

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女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三)词语的读音和释义:

可汗(kè hán):古代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文中可译为皇上。

鞍鞯(ān jiān ):鞍,指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鞍鞯,指马具。

辔头(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燕山(yān ):北方的山名。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戎机(róng):军机、军事。

朔气(shuò):北方的寒气,朔,北方。

金柝(tuò):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红妆(zhuān g):古代称女子的装饰为红妆。

著我旧时裳(zhuó):著,穿。

傍地走:并排着跑。

溅溅(jiān ):水流声。

啾啾(jiū):马叫的声音。

不用:不愿作。

机杼声(zhù):织布机的声音,杼:织布梭子。

(四)诗文内容理解:

第一节:木兰正在织布,不禁停机叹息。

第二节:母女对话中,木兰表示要替父从军。

第三节:经过紧张的准备,木兰踏上征程奔赴前线。

第四节:十年艰苦的征战生活。

第五节:木兰还朝辞官。

第六节:木兰与亲人团聚。

第七节:吟唱者的赞辞。

(五)修辞:

这首诗中运用了排比、对偶、反复、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

举例说明: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句话写出木兰出发前紧张有序地准备着。“东、南、西、北”都是虚指而非实指。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句中“开门、坐床、脱袍、著裳”内容前后相承,语气一致,结构相同。它们所构成的排比,渲染了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是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边塞夜景,表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是互文,是说将军和壮士共同出生入死,浴血奋战10年后凯旋归来。上下句的意义互相渗透说明兼顾合指。

(5)“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这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打仗归来后,天子为木兰记了很多功,赏赐她很多财物,这是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的铺垫。

【模拟试题】

一. 给带点的字注音

( ) ( ) ( ) ( ) ( ) ( )

为学 蜀之鄙 屏弃 二僧 子何恃而往 贪者语于富者

( ) ( ) ( )( ) ( )( )( )( )

不逮人也 一瓶一钵 军帖 燕山 胡骑 戎机 可汗

( ) ( )

十二卷 鸣溅溅

二. 解释带点的词

1. 蜀之鄙: 2. 子何恃而往:

3. 吾欲之南海: 4. 蜀之鄙:

5. 犹为能也: 6. 西蜀之去南海:

7. 顾不如: 7. 军帖:

9. 屏弃而不用: 10. 火伴:

三. 阅读训练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不,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 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贫、富二僧对待去南海这件事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用原文填空。

(1)“ , ”表明了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

(2)二僧对话中,富者两次说“ ”表现了他只强调物质条件,“ ”则不但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而且表明他对物质条件要求之高;“ ”表现贫者对物质条件要求之低。

(3)“ , ”是明写贫者的行动,他终于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成功;“ ”则暗写富者到底也没能去南海。

2. 为什么贫者能取得成功,而富者却始终未能去南海?

3. 贫富二僧的鲜明对比证明了什么道理?

试题答案

一.

wéi;bǐ;bìng; sēn g; shì; yù;dài;bō;tiě;yān ;jì;róng;

kè hán;juàn;jiān

二.

1. 边境 2. 凭借,倚仗 3. 往,到 4. 的 5. 还,尚且

6. 距离 7. 反而 8. 文告 9. 通“摒”,摒弃

10. 通“伙”,同伍的士兵

三.

1.

(1)其一贫;其一富

(2)子何恃而往;欲买舟而下;吾一瓶一钵足矣

(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

2. 贫者有远大的志向,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和行动。而富者过于强调物质条件所以未去成。

3. 说明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