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在一些幼儿中时有发生,如把幼儿园的玩具、用品、食品带回家,把小朋友的东西、邻居家的东西据为己有等,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应该引起重视,并应及时地进行教育与纠正。如给孩子讲“拾金不昧”的故事,帮助幼儿辨别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

既坚持严格要求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教育孩子将拿回的东西归还原主、原处,并认识到不这样做是不对的。这一点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但在做法上应慎重从事,千万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孩子认错,不要使孩子处于被羞辱的境地,应该想办法使孩子在纠正错误中获得积极的感受,引导孩子自己主动地物归原主,然后肯定他主动认错的表

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扭转两个错误的认识:

有的成人对孩子的此类行为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孩子小,不会有不良动机,没关系,甚至不闻不问,这是完全错误的。幼儿期是一个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阶段,“苗不正,则树歪”,从小形成的品行,以后是很难纠正的。孩子开始拿别人的可能是一时疏忽或欲望所致,但幼小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很差的,他们很难自己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久而久之将形成难以纠正的不良品行,那时候就悔之晚矣!

有的成人对孩子的此类行为过于大惊小怪,骂孩子是小偷,甚至用打骂、惩罚来进行所谓的纠正,这种做法不但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只能损伤幼儿的自尊心。

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具体原因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是因为一时的疏忽忘了放回去,有的是因为一时的欲望,有的可能是闹着玩……,因此应了解孩子拿别人东西是什么情况,为什么要拿。这样就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幼儿园与家长配合进行教育

发现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不要护短,不要隐瞒,要主动向老师反映情况,争取老师的帮助。老师不要告状,不要指责,应争取家长的合作。事实证明家长与幼儿园配合教育,对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十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