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镜头]

提起西河中学的语文教师高朝林,家住黑竹沟的彝族同胞纷纷翘起大拇指:“高老师,瓦吉瓦(很好)!”这一切缘自高朝林对彝族孩子的爱。对待学生,高朝林既严格要求,又倍加呵护。有的学生家庭生活困难,入冬了还穿单衣,高朝林就自己掏钱给学生买羽绒服;学生病了,他背起学生就往医院跑。

29年来,高朝林坚守在贫困山区教学一线,全身心投身民族教育,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举措]

稳定教师队伍特别是边远艰苦地区的教师队伍,对发展民族教育十分重要。

峨边采用“情感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方式,在保证教职工工资、“三金一险”、各种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还给予艰苦地区的村小教师每人每月30元生活补助。从2006年到2008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实施后,该县政府拿出900万元资金,率先对全县教师实行年终目标考核奖。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该县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2001年以来,全县学校参加省、市各类培训256人次,12530人次参加新课程改革实验和信息技术等培训,800多名教师完成了学历提高培训,每年参加校本培训教师达2000余人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

工作、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激发了广大教师扎根基层奉献教育的热情,该县涌现出两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获省市表彰的各类优秀教师80余人,获县级表彰的优秀教师480人。

彝族女孩的舞蹈梦

[镜头]

“我刚刚报考了四川音乐学院的舞蹈专业,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舞蹈家。”周末,在峨边民族中学体育馆里,该校舞蹈队成员、彝族女孩曲别小莉正在刻苦地压腿、下腰。说起自己报考的专业,小莉一脸兴奋。

曲别小莉来自峨边县毛坪镇凡山村,家境贫困,是民族中学的寄宿学生。热爱唱歌跳舞的小莉有一个愿望: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小莉倍感温暖的是,为帮助她上大学,当地政府每年将给予上千元补助,直到大学毕业为止。

[举措]

峨边把“科教兴县”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努力让每个孩子圆读书梦。

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解决上学难问题。县财政每年挤出专款60余万元,提高少数民族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将寄宿制小学生每人每月生活补助由40 元提高到60元,寄宿制中学生由60元提高到90元,2001年至2010年共发放生活补助费2122.36万元。2010年,全县在校中小学生达到 18694人,其中彝族学生9745人,比2000年增长212%。

峨边各个学校纷纷开展彝族文化教育,通过舞蹈、绘画、彝族刺绣等培训,让学生们掌握相关技艺,变爱好为特长。

为帮助高中毕业生顺利升入大学,峨边大力实施“圆梦工程”。从2001年起,农村少数民族学生考上专科学校的,每人每年奖励2000元;考上本科的,每人每年奖励3000元,直到毕业为止。近10年来,峨边县还发放补助金320.25万元,助1281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