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教师,两年中我一直在思索和求证着这样一个问题:所谓打造“成功的教育”,它的奥秘所在究竟是什么?最后,一首著名的由儿童创作的诗给予了我答案。儿童说:“我们心灵的围墙有二十英尺,成人的梯子只有十英尺,他们永远也无法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 我终于知道,打造“成功教育”的奥秘就在于:连接剩下的十英尺距离!那么,拿什么连接这十英尺的距离呢?我的回答是:沟通。也就是我参与本次《纲要》行动计划所进行的专题研究——“师幼有效沟通的适宜策略研究”。

一日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组现象:幼儿在厕所等较能脱离成人视线的环境中表现得最为活跃。那小小的几平米空间却成为了幼儿尽情表达的重要场所。每当我试图参与到他们当中时,幼儿愉快的交谈便在瞬间停止。为什么幼儿在教师面前就不能畅所欲言?追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师幼关系的不和谐。本次我园研究的是“师幼主体性协同活动的适宜策略”,试问:如果教师不能真正的走近幼儿的内心世界,现存的师幼关系不能得以优化,那么,师幼的主体性协同将如同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将“师幼有效沟通”本身作为师幼主体性协同的一种策略来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而又切合实际的。

本次研究,我从调查问卷入手,通过家、园两方面收集和分析了教师及幼儿的沟通现状,制定了阶段措施和工作重点,并用录音、录像、家园联系、跟踪观察,每周提供活动现场等多种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案例,用于不断反思、从中提取相关经验。下面我将结合实例,与大家分享我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l 第一 活动中封闭的问题不利于积极有效的沟通

(案例1)在研究初期的一次现场观摩活动中,我根据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对“车”的极大兴趣设计了教育活动——“我的汽车”。活动中我试图通过不断的提问来主动与幼儿沟通,但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所提出的:“你带了什么车?你的车颜色是怎样的?形状是怎样的?你喜欢你的车吗?”等等一系列封闭的问题,幼儿表现得极其被动,几乎是带着烦躁的情绪任务性的回答。这样的沟通,教师累,幼儿也累。

活动后我与专家、老师们一起进行了反思:关于“车”这个主题本身幼儿是感兴趣的,但是这些封闭的问题满足不了幼儿的个性需求,使幼儿无法自主的表达意见,因而形成了比较呆板、枯燥的沟通环境。分析形成这种非积极有效沟通环境的原因,主要是我对沟通的认识还停留在认知方面,并没有沉下心来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设计具有开放性的话题及问题。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