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走进“年、月、日”的历史

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实践,而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它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表现。在课前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已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例如,学生提出,年、月、日是怎么来的?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不能准确表述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给学生作了解答:一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一月——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一日——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课件直观生动的形象,引起了学生无限的遐想,一位女生提出了质疑:既然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月,为什么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呢?在学生的议论声中,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年、月、日的历史。原来,这是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制定的,他把每年分成12个月,规定单月31天,双月30天,那全年就有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25天,他决定从2月里减去一日,2月就成了29天。“原来这是人为规定的呀。”这时,又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平年2月又是28天呢?同学们结合7月和8月都是31天和2月的传说故事,争着发表自己的高见。看来,数学故事早已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兴趣,但是只靠数学故事和书本上的知识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平年二月有28天,闰年二月有29天,这也是个别学生在课前提出的为什么每四年中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的问题。借助课件的演示和讲解,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了闰年的来历。

《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的、旧的教学方式。针对“年月日”知识的特点和它所具有的数学文化,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我首先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来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在改变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也改变并丰富了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方式,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