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年、月、日作为较大的时间单位,它的学习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为了让学生对年、月、日知识作全面、概括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前,我引导学生积极查找年、月、日的资料,让学生走进“年、月、日”的历史;教学中,我把历法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以及其中的数学原理作为一种知识的介绍引到了数学的学习之中,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走进“年、月、日”的历史 

善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是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所应创设的最佳心理环境。在教学“年、月、日”前,我对学生说:在年、月、日的知识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看哪些聪明、能干的孩子能通过课外书籍、网站查找到年、月、日的资料,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也告诉给同学,看谁最能干。在我的不断激励和鼓舞下,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很高。从年、月、日的产生到历法的来源,从公历的制定到中国的农历,从每月的天数到星期的传说……年、月、日的资料一一呈现在我和学生的眼前。为让学生把学生把所找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年、月、日的知识写成一份报告。这里面包括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最想知道的知识以及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多学生写出了像模像样的报告。如一位学生的报告中分四部分来写:一是书上的报告(主要介绍年历的产生);二是我的报告(介绍自己对年、月、日部分知识的掌握);三是我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平年二月有28天,闰年二月有29天?一个月为什么有的是31天,有的是30天?年、月、日的来历);四是家长的报告(介绍二十四节气以及年、月、日的由来)。

教学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一个星期有七天”的问题时,我吃惊不小。在我和学生共同查找资料的同时,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在年、月、日的知识里,竟然蕴藏着如此多的故事和传说,年、月、日的历史竟是如此的源远流长。课后我和学生共同交流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但心中总感到存在一些缺陷,那就是未曾真正把学生引进到年、月、日的知识的探索中,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只限于书本知识的理解,对许多问题还缺少了解。最近,我做了把学生带到年、月、日的历史的教学尝试。因为数学文化往往比数学知识本身让人感觉更亲切、更容易接纳。让学生在查找有关年、月、日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年、月、日的来源,了解历法的形成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通过查找资料也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在学校听课、做作业,还包括读课外书、与人交谈、查网上资料等,教学实践也再次证明,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远远超过我的预料。学生论文的写作、知识小报的编辑,展现了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喜爱。

二、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走进“年、月、日”的历史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来构建立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关注学生学习需要的体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研究从1990年到2002的年历卡,和小组交流,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从年历卡上,你们发现什么共同点?

生1:每年都有12个月,大月、小月的排列有规律。

生2: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

生3:2月有28天这一年是平年,2月有29天这一年是闰年。

生4:7月、8月都是31天。

生5:1、3、5、7、8、10、12各月都是31天。4、6、9、11各月都是30天。

生6:我还发现,如果一月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四,二月的第一天一定是星期五,日期是按顺序不断排列的。

……

师:关于年、月、日,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每月的实际天数是29.5306日。

生2:我知道一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生3:我知道二月的28天是怎么来的。(学生讲述其来历)

生4:我还知道7月和8月为什么都是31天。(学生讲述7、8月是31天的来历)   

……

师:有什么窍门记住大月和小月的月份?

生1:记口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生2:1、3、5、7单,8、10、12双都是大月。

生3:只记4、6、9、11月是小月就可以,剩下的是大月,但是2月除外。

生4:把2月除外,8前单月大,7后双月大。

生5:可以用书上的拳头记忆法。(学生边讲边示范)

生6:可以两个拳头一起数。(学生示范)

……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一一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大部分学生都有查找的资料,而小部分学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所找资料有限的情况。我为学生创设了观察、发现和交流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师创设的宽松、开放的空间里,学生积极表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观察所得,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出自己记忆大、小月的方法,分享着知识交流的乐趣。课堂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知识的起点,灵活、有效地安排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走进“年、月、日”的历史

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实践,而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它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表现。在课前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已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例如,学生提出,年、月、日是怎么来的?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不能准确表述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给学生作了解答:一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一月——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一日——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课件直观生动的形象,引起了学生无限的遐想,一位女生提出了质疑:既然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月,为什么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呢?在学生的议论声中,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年、月、日的历史。原来,这是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制定的,他把每年分成12个月,规定单月31天,双月30天,那全年就有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25天,他决定从2月里减去一日,2月就成了29天。“原来这是人为规定的呀。”这时,又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平年2月又是28天呢?同学们结合7月和8月都是31天和2月的传说故事,争着发表自己的高见。看来,数学故事早已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兴趣,但是只靠数学故事和书本上的知识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平年二月有28天,闰年二月有29天,这也是个别学生在课前提出的为什么每四年中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的问题。借助课件的演示和讲解,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了闰年的来历。

《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的、旧的教学方式。针对“年月日”知识的特点和它所具有的数学文化,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我首先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来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在改变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也改变并丰富了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方式,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