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幼儿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品德,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目睹当今的孩子,大多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他人索要,却从不知道要感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苗中的独苗,从小到大,长辈们给予他们的太多,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其次,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不少家长只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就幼儿园来讲,在幼儿园课程里面,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就很少,再加上幼儿教师本人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意识。此外,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种种没有感恩之心的事实,也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

实施感恩教育幼儿园与家庭要密切配合。幼儿园要经常提醒、引导家长们在家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孩子们的爱心不用刻意培养、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融合于生活之中,不着痕迹的。作为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有针对性的抓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促使其感恩意识的逐步形成。作为父母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幼儿做好感恩表率,如常带孩子回家看望父母、照顾老人;当孩子在生活中帮助父母时,父母要及时的表示感谢,使其体会到施恩的快乐。

实施感恩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社会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社会是感恩教育的肥沃土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实施感恩教育,如带幼儿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带幼儿去参观环卫工人或交警工作的场面,激发幼儿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同时鼓励幼儿参与各种爱心募捐、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参加植树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培养幼儿施助于人的快乐,从而达到回报家人、回报社会的教育目的。

我们相信,通过感恩教育,那些学会感激、常怀感激之心的孩子将会在人生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脚步。

感恩教育应渗透于生活中,应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小事教起,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它需要多渠道、多方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进行。

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可以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小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能力,这个阶段主要让幼儿对家长、对自己有所了解,教育主题内容可选择对一些比较亲近的人及自我的认知;中班阶段的幼儿,对主要接触者有近一步的亲近情感,能关心同情他人。这个阶段主题内容应完成由识恩知恩到关爱别人报答别人的改变;大班阶段的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又进一步成熟。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重在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同时还要让他们了解为了他们幸福生活而付出劳动的人们,对关爱过自己帮助过自己的家乡、社会、祖国等进行感恩与施恩的情感教育。

实施感恩教育要以节日活动为契机。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其中蕴涵了许多深远的教育内容。挖掘节日内涵,有目的有选择地把感恩教育融入节日活动中去,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感激之情,是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形式。如每年的“教师节”、“老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都是开展感恩教育不可错过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