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所谓的概念性东西,我想差不多要到初中以后孩子才会开始对这些感兴趣,才有理解力和判断力。

3、身教大于言传

我在世界各国博物馆总是看到两种情况:

一种是大人抱着婴儿在逛博物馆,其实婴儿在睡觉,但我觉得这个教育非常好。带孩子到很嘈杂的饭店或商场去睡觉和在博物馆睡觉,感觉是不一样的。

第二,国外中小学生会全班去博物馆,不是浏览,而是有专业的老师在那上课,学生很自由地提问。但在国内,我经常看很多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大人自己也不太喜欢,但觉得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就带孩子去,我觉得这个是最可怕的。对小孩而言,身教大于言传,如果父母真的很爱这件事情,小朋友得到的讯息是这件事情很有意思。很多时候是父母让孩子弹钢琴,自己根本不听音乐。

4、不要小看孩子的潜力

不要太控制小孩看什么书或者不看什么书。他当然会乱看,拿到手的或拿不到手的都会看,或者有些孩子完全没兴趣看,有些则沉迷在里面,大人不需要太在乎这件事情。学龄前的孩子看的东西,到了学龄后会自动消失,就像出麻疹一样,忽然就不爱看了,转而看更高级的东西。

我记得我13岁以前喜欢画画,同时还喜欢唱歌跳舞,还去拍过电影,还打架,还捉虫子,上树闯祸。可是13岁以后忽然对别的东西一点兴趣都没有了,于是绝大部分时间就只用来画画。到了18岁又是一个飞跃,以前的很多习惯忽然停顿,转入更高的智力需求。

有些事情大人不要太担心,也不要太关心,由他去,到一定的时候会消失的。有一种习惯在你看来不是很好,你要去掰它,一切都起于“掰”,有时候就会掰坏了。当然也不能纵容孩子,不能过头,有些事情会自动消失,也会自动生长。

5、对孩子喜欢做的事少啰嗦

国外幼儿园老师如果觉得小朋友画的一幅画不是很好,他会说that’s interesting,“有意思”。

尽量不要对小孩说出价值判断的词,大人说好或不好,对或不对,都是在扼杀小孩。13岁以前的小孩,在绘画上或任何文艺兴趣上不要多说,孩子要做就让他做,少啰嗦。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认可,他看到画作对比后沮丧时,就让他去沮丧,因为他第二天醒过来又好了,他有很顽强的动物本能,这时不需要家长去引导。

我对小孩的观点,第一,生命安全要注意。第二,不要生病,生病马上去看。此外什么都不用管。我从来没有管过我的女儿,她也很正常,很自立。

1、 家庭教育永远比学校有作用。

2、 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保证这种教育方法是好的,还是要看孩子他的性格,你怎么教他,怎么引导他。我不会赞美或者否定我们目前出现的各种民间的教育方法,它都是一个可能性,你去找一条路试试看,至于孩子是不是有出息,这得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

3、 对于13岁以前的孩子,家长不要跟他解释“什么是美”、“什么是古代的”、“什么是现代的”。因为孩子不仅听不懂,还会厌烦。只要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在这个阶段,家长就是要保持孩子的“动物性”。

4、 世界上的重要艺术家都不是研究生学历,也不是本科、美院附中,有的连高中都没上。梵高就是个病人,毕加索也没有大学文凭。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根本就怀疑“培养”这句话。梵高谁培养他?齐白石谁培养他?

5、 我们都有孩子,教育就是为孩子做一些事情。保持自己一个很好的人,纯洁、向善,保持孩子是一个很好的人,纯洁、向善。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