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今年4岁了,妈妈送他去幼儿园,当妈妈离开时,明明就放声大哭。后来只要一说上幼儿园,明明就哭喊,发脾气,甚至早上不起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听家长们抱怨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一上幼儿园就腹痛、恶心、呕吐。对于这些患上“幼儿园恐惧症”的孩子,家长不容忽视,这反映出孩子的行为问题,应及早预防和纠正。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觉得这些孩子多有胆怯、依赖性强或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胆怯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儿童的自我力量很弱,很容易产生胆怯心理,尤以2-6岁的孩子明显,10岁以后这种心理逐渐减弱,6岁则是高峰期,90%的孩子在6岁以前有一些特别感到害怕的事物。依赖性强的孩子平时易发牢骚、爱哭闹,经常要求别人帮助他们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过分地依赖父母,尤其是女孩子较多。以自我为中心是婴儿的本能,对于小婴儿来说“我的周围世界等于我”,2岁以后如果孩子仍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即为自私。

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微模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其自身的规律。幼小的孩子胆怯、依赖、以自我为中心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在这“正常”时期,父母如果抓住时机加以正确引导,则为将来成就孩子健康的人格奠定了基础。从孩子1岁多就应培养其独自玩一会儿的习惯,以后刻意为他(她)安排一段与父母分离的时间,并渐渐延长分离时间,从10分钟到数小时,让孩子习惯离开父母的庇护,以后就容易形成独立人格。3-5岁是孩子掌握语言的时期,利用好这一时期,培养孩子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习惯,锻炼孩子在外人面前表述自己,这样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就会减少恐惧、羞怯感。许多孩子怕上幼儿园是因为不敢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和小朋友争辩。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是家庭的中心,能轻而易举地控制家中成员,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行为表现乖张,但在集体环境中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则防碍了他们与其他的孩子进行交流、协作。这些孩子往往对自己评价过高,对别人则缺乏正确估计,没有集体观念,个人能力偏差,在集体生活中容易被排斥,因此这样的孩子也就讨厌集体生活,久之则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易形成孤僻、内向的人格。

假如您的孩子患了“幼儿园恐惧症”,怎样纠正呢?1.培养孩子离开家长的习惯。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家长仍在附近等待,并告诉孩子家长在看着他,然后悄然离开,这时孩子可能发脾气、哭闹,不要理睬他;过一段时间再回去看孩子,让孩子确信家长没有走远,有

了安全感,孩子哭闹的时间就会缩短,以后渐渐减少回头看孩子的次数,直到完全不去看他。2.与老师协商,在孩子有了小进步、小优点时表扬他,树立孩子在全班的威信,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觉得自己被小朋友们和老师接受了,进而增加其对集体生活的热爱。3.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和害羞心理。刻意让孩子在外人面前背诗、唱歌等,消除其语言表达的怯懦心理,让他敢于向老师提出喝水、小便、玩玩具之类的要求,使之不再拘束,渐渐地将幼儿园列入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利于孩子和同龄人交流,利于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形成小伙伴群。4.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3岁以后要逐渐让他学会自己吃饭、洗手绢、穿衣、系鞋带等,个人生活能力强了,自然就减少了对家长的依赖性,容易适应集体生活。一个什么都需要别人帮忙的孩子必然会令老师、同学反感,而一个干净利索的孩子则会令人喜欢。

总之,只要孩子将幼儿园看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那里能使自己快乐,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孩子的幼儿园恐惧症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