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等于多少?7+3呢?8+2 呢?很多家长给孩子辅导数学就是出几道枯燥的计算题,这样孩子容易厌烦,对学数学便提不起兴趣。陆琴燕老师认为,家长不妨试着反过来编题:哪两个数相加得 10?这样的算式共有几个?有规律吗?当孩子找到:0+10,1+9,2+8,3+7,……,10+0这一规律后,又提出哪两个数的和等于11?这样的式子共有几个?像这样灵活多样的题目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觉得原来数学也是很有趣的。

三年级杨翌同学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对数学兴趣还可以在生活中取材。她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们一家人去植物园玩,她特地带上了皮尺。到了植物园,她告诉孩子,植物园有棵400年树龄的大树,想知道它的树干有多粗吗,你可以拿着皮尺去量量看。孩子听了之后,兴致立马上来了,拿着皮尺满园找。最终找到了那颗大树,丈量之后孩子很惊讶,就问:“妈妈,那棵大树的树干的周长怎么这么长呀?它的半径该怎么算?”

做题拖沓?可以协商制定学习时间表

有些孩子在家写作业的随意性很大,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写的时候还东张西望,摸这摸那,或者喜欢边听音乐、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边写作业,如此三心二意绝对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蔡武娟老师认为,对于写作业拖沓随意的情况,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个他自己认可的学习时间表,培养孩子自觉遵守时间安排的。为什么强调“协商”、“他自己认可”呢?因为只有是孩子认可的,孩子才会自我做主的感觉,执行起来才会自觉,否则孩子会感到所制定的学习时间表是家长强加的,会有逆反心理,做起来会很不情愿,或很无奈。

刘琴霞老师认为,做题频繁出错或反应迟钝说明孩子基础相对较差,家长如果一味责罚,只会使孩子进一步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能力,运用自己的智慧给孩子一点小鼓励,比如当孩子在一道题上卡壳的时候,你可以对孩子说:“我当什么难题把我的宝贝难住了,原来只有一点点难,凭我宝贝这聪明的小脑袋,不出我五分钟,一定可以做出来的。”当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出题的时候,家长还可以投其所好给些物质上的小鼓励,或者说一些夸奖的话,这对孩子建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很有好处。

“如果孩子有兴趣了,自己想学了,学数学就事半功倍了。” 杨翌家长说。

对孩子,多鼓励少指责

有些家长对孩子一开始很热情,一旦孩子频繁地出错或反应迟钝时,就会不耐烦、不高兴,甚至训斥孩子“真笨”,责怪孩子“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

让孩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

很多家长喜欢在孩子写作业时陪在一旁,孩稍遇到一点困难,家长就过去帮忙。这看似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关怀的行为在崔建军老师看来却是害了孩子。崔老师认为,这样做表面上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家长放心了,孩子舒心了,但孩子在学习上的这种依赖性,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思维的惰性,这种思维的惰性绝对不利于孩子的数学学习。

那么孩子求助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做?崔老师认为,不要急于帮忙,而是要想方设法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六年级倪隽同学的家长也分享了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六年级的数学中的追逐、相遇类应用题是一个难点,孩子在碰到这类应用题时常常会求助于我,我通常建议孩子根据题目条件自己在草稿纸上画一个草图,让孩子在草图中寻求解题的思路,而这绝对比我直接给孩子讲解效果好得多。”

为了让孩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崔老师还建议家长要让孩子养成自己检查的习惯,每检查一题,对的在题目后面用铅笔打√,错的打×,通过检查让孩子知道错在哪,从而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