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需要首先让学生明确的是 “文字”即知识。其中,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这里需要突出的是鲜活有趣。从奇妙的天书到不可思议的地书,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

科普性文章教学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的应该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

根据以上理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弄清文中出现的几种大自然语言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去揣摩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同时,结合整个单元的安排意图,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可联系前面两首古诗中阐发的道理及“学与问”的关系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新审视,从而把对“学习”一词的认识再提高一个层次。

除此之外,文章第四自然节还可以看作天书和地书之间的过渡段。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不妨作为一个语言点,训练学生用上这种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去概括2——6自然段的内容。同时,还可与第二节出现的“即使------也”作一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