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感知,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早》(苏教版国标本第10册课文)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先回忆一下,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生:后院的梅花。(板书“梅花”)

生:三味书屋中的摆设。(师板书“三味书屋”)

生:关于“早”的来历。

师:也就是——

生:鲁迅小时侯的故事。(板书“鲁迅”)

师:谁能按照黑板上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我们到三味书屋访问,看到了梅花,想到了早,看到了鲁迅书桌上的早,想起了鲁迅的小时候的故事。

师:很完整。

生:在三味书屋我看到了梅花,看到了鲁迅的书桌,从中想到了“早”。

师:语言简洁。我发现同学们特别注意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顺序。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三味书屋”吧,注意,课文的第一节中有一个词语特别需要我们关注。是哪一个词语呢?

生:是“访问”!

师:三味书屋是一个纪念故居,那为什么作者不用“游览”、“参观”,而用“访问”呢?一般地讲,访问的对象是什么?

生:人。

师:请同学们查查词典,看看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有目的的去探访人或地方。

师:老师也查了词典,除了“有目的的去探访人或地方”,还有“与之谈话”的意思。那么,作者在参观的过程中到底“访问”出了哪些与“早”有关的内容呢?

【点评:简短的开篇,拎出统领全文的关键词语,引起学生的关注并进行推敲,通过一般的认识交流,到查阅词典的验证,学生对于这样一个词语有了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为下面的学生读文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方向。】

二、品味语言,激活思维。

 学习课文二、三节。

师:在三味书屋,我们首先看到了什么?访问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自然节。

(学生自由读文)

师:谁先来谈一谈?

生:我首先看到了三味书屋中的摆设。

师:给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三味书屋的陈设)

师:这儿提到有一张桌子是鲁迅用过的,是哪一张呢?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文对照,重点注意本节中的表示方向、方位的词语,自己找一找。可以用“左右上下”等方位词在图上介绍。

生:左上角!

生:右上角!

师:(学生答案不一)到底是哪一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找到的方法,我们共同来判断,借助课文的方位词。

生:我认为可以先抓住“……东墙上有一幅画……”一句判断,图的最上方是东!这样再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判断,左方是北,右方是南!所以鲁迅的桌子在左上方。

师:同学们怎么看?

生:赞同!

师:说的很有条理!也很准确!同学们,自己再来图文对照地读一读。

【点评:关于这段三味书屋的摆设的教学,多数教师以讲解代替学生的观察,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但是,滕老师却讲究教学方法和训练的层次。一是提出问题“哪一张书桌是鲁迅的?”引起学生的关注。二是借助课文中的方位词读文思考。三是借助插图观察寻找。三种方法并用,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得到了培养,方位感得到了增强,说明的方法得到了领悟。】

师:我们跟随作者已经尽兴地观赏了三味书屋中的陈设,可他与书屋“谈话”了吗?(生摇头)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当年鲁迅……”)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当前鲁迅和他小伙伴一起读书的情景,老师就坐在前面。

生:我仿佛听到了老师严厉的批评他们的声音,“人都到哪里去了,快回来读书……”

师:同学们,这些内容是作者——

生:想到的!

师:是联想!看到眼前的情景,很自然地会想到当年的景象,这就是作者的心灵与书屋的对话!是访问的过程。请同学们完整地读一读这一节,边读边聆听这心灵的声音。

(学生自由完整地读这一节)

【点评:写作需要联想,读书需要想象。从静止的景物中作者仿佛看到了当年鲁迅学习时的情景。这正是学生第一次感悟“访问”的内容,老师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学生随着作者进入想象的空间,作者、读者在想象的世界里相遇,形成了共同的感受。而这一切生产的方式是师生的读和想。】

 学习课文第五节

师:作者一直在心里问:这香味哪里来的呢?到这里终于明白了。我们刚来时闻到的香味该是——?

生:梅花的香!

师:迈进后园,我们又看到什么?访问到什么了呢?轻声读一读第五节。蜡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非常美丽。

师:读一读,展示一下它的美!

(生读“……琥珀和玉石雕成的!”)

师:“琥珀”、“玉石”,有人见过吗?

生:见过。

(师出示梅花的图片)

师:是啊,这就是蜡梅。(板书:腊梅与蜡梅。)这里的“蜡梅”就是像“蜡”一样。谁再来读一读这一节,特别注意梅花的颜色的描写。让我们大家都来欣赏欣赏!

(生读)

师:真是太美了!无怪作者用“冰清玉洁”来形容它呢!“冰清玉洁”这个词语一般被用来形容什么呢!

生:美丽、高洁、可爱的女孩!

生:写出了作者的内心!他像爱美丽高雅的女孩一样爱着蜡梅花!

师:再读一读,把这种对梅花的爱体现出来。

(生读)

师:通过与梅花的对话,你发现它还美在哪儿?

生:还有梅花“早”的精神!“二十四番花信风,一侯是梅花,开得最早!”

师:开得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这是一种坚强!是不怕寒冷、不怕困难的精神!令人佩服。

师:这还是坚强的梅花!

(指名读)

师:自古以来,蜡梅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梅花的诗篇,谁来给大家背诵一首?

生:我背诵的是《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我会背诵:毛主席的《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尤有花枝俏……

生:我会背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师:这就是蜡梅。在作者的眼里它是美丽的,是坚强的,是可爱的。同学们很会读书,从这些词语与句子中就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深层的含义,真了不起!作者将梅花的颜色、外形、品质写得那样美,背诵下来吗?

(生练习,指名读、背)

【点评:上面的教学片段可以梳理成这样几个层次:1、初读:什么样的蜡梅;2、品味:美丽的蜡梅;3、发现:坚强的蜡梅;4、背诵:诗中的梅花。5、总结:美丽的、坚强的、可爱的蜡梅。整个教学片段以师生间的读、悟、议为主,关注学生读出了什么?从看到的美丽,到“访”出了坚强,由情入理,在这个过程师生关注了语言,激活了思维,提升了情感,“景语”化为了“情语”。这不是一般的教学,是有层次的教学,是诗意的教学!】

 学习课文六、七、八节

师:访问了园里的梅花,我们跟随作者又访问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6—8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并在书上空白处做上批注,想想为什么这些句子给你的感受最深。

(巡视指导: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要边读边思边画边写。可以写你从这个词中看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什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哪些句子给你的感受最深?

生:“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通过“默默地”、“轻轻地”、“再也”等词语,让我感到鲁迅的心里很难过,但是我看到了一个坚强的鲁迅。

生:我特别感动的是他的“时时早”和“事事早”。说明他以后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是主动地去做好。

师:读一读,“时时早”、“事事早”,你觉得这样的语句有什么特点?

生:语言简洁,却很有力量。

师:就像鲁迅,言语不多,但内心却狠下了决心。同学们,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就能够能领悟人物的品格!从这几个词语中,我们体会到鲁迅当时的心情。他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他的心里却不平静,他会想些什么呢?拿起笔来,写一写他此刻的心里。

生:我以后一定把事情做得再快些,不能再迟到了!

生:虽然我迟到是有原因的,但“你对时间吝啬些,时间才会对你大方些!”

师:运用了名言,想到了时间的宝贵!

生:我一定不会再迟到了!

师:字数不多,可态度坚决!你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带着你此时的感受。

(生读)

师:鲁迅把“早”字只是刻在了书桌上吗?

生:更是把“早”字刻在了心里!他要时时鞭策自己,勉励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

师:轻轻在刻在书桌上,其实是重重地刻在了——

生:心里。

师:桌子上的“早”字小小的,心里的“早”字却是——

生:大大的。

师:鲁迅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点评:通过词语的推敲品味,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鲁迅当时的心理。从“默默地”、“轻轻地”、“小小小的”,研读出背后隐含的且与之对比的“不平静”、“重重的”、“大大的”,从刻在桌子上体会到刻在心里。从而了解鲁迅的“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一个活的鲁迅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了。】

师:如果让我们也为自己在心里刻下一个字,鼓励自己。你准备给自己刻上哪个字呢?

生:我要刻“勤”字,来时刻提醒自己,别再拖拉作业!

师:相信你能说到做到!

生:我给自己刻“竹”字,希望自己像竹子一样一生虚心!

生:我刻“强”字,希望自己也能像男孩儿一样坚强,甚至超过他们!

师:有志者事竟成。

【点评:当学生把课文的内容和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身体一部分的时候,当鲁迅成为自己的榜样的时候,老师适时地安排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非常精巧。一个字,经过自己思考的一个字,却要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个内涵的解释又必须是针对自己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再一次经历了一个寻找、概括、表达的过程。】

三、激发情感,提升认识。

师: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因为一日之际在于——

生:(齐)晨!

师:要珍惜春天,因为一年之际在于——

生:(齐)春!

师: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师:课文读到这儿,我们读懂了鲁迅。其实读课文还要读懂作者,让我们再来看黑板上的内容,“三味书屋”、“梅花”、“鲁迅”与“早”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你们有没有想过“早”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吗?

生:围绕着这个“早”来写的。

生:作者最想说明的是“早”的精神。

师:有道理!

师:有的人认为“三味书屋”、“梅花”、“鲁迅小时候的故事”都可以做题目,你们认为呢?

生:我发现了作者是以寻找梅花的“香”为思路的,梅花“早”的品质就是鲁迅“早”的品质。

生:作者写梅花和鲁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早”。课文就是围绕着“早”来写的。

生:写三味书屋是为了写梅花,写梅花的更主要的是写早,这个“早”还不是作者最想说的,最想说的是鲁迅的早。所以,“早”应该是全文的核心。我突然明白了,怪不得作者用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生:我知道了作者写“访问”的真正的意义了,不但写了自己看到的,更主要的是从看的当中发现了一种精神——早的精神!

师: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让我们共同勉励自己。读——

生:(齐)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师:像本文这样,发生在三味书屋的小故事还有很多,《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就是非常好的一篇文章,在他的《朝花夕拾》这本书中就能找到。今天,我们的作业是;

1、阅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选择发生在三味书屋的故事,做笔记或者练习讲故事,下周的阅读课交流。

2、收集关于时间的名言,背一背。

【点评:为什么用“早” 做题目,这个问题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提出来,而是将它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的处理有形却无痕,课堂上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感悟访问的内容,似乎没有触及这个问题,而实质都是在为这个问题逐步推进,所以,最后学生异中求同,从梅花、鲁迅身上发现一种精神——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