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多”

在学习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44-25时,学生独立思考之后交流了各自算法。

算法1:44-5=39,39-20=19——把减数分成5和20,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

算法2:40-25=15,15+4=19——把被减数分成40和4,先从40里减去25,再把所得的差与4合并。

算法3:40-20=20,5-4=1,20-1=19——个位上4减5不够减,还差1,就从十位上减得的差20里去掉1。

算法4:44-24=20,20-1=19——把减数分成24和1,再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

算法5:30-25=5,14+5=19——把被减数分成30和14,从30里减去25得5,再把14和5合并。

算法6:14-5=9,30-20=10,10+9=19——竖式计算

算法7:十位上,30-20=10;个位上,14-5=9;得数是19——先算十位,再算个位。

算法多样化是学生独立思考后自然生成的。细细分析各种算法,算法1和算法4的算理是一样的,都是把减数分成两部分,从被减数中分别减去;算法2和算法5的算理是一样的,都是把被减数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减去减数后再与被减数的另一部分合起来;算法6和算法7都是在头脑中构建竖式,算法6从个位减起,算法7从十位减起。由此可见,就算题本身来说,算法是多样的,但算理可能相同。

再说一例。学习小数乘法,一组口算练习之后,反馈时发现,有几位学生在口算20×0.4这一题时出错了。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口述算法:先算20乘4等于80,再点小数点:8.0,化简得8。学生采用的是“类似笔算的口算”,即在头脑中想20×0.4的竖式并算出得数。教师在学生口述算法的过程中板书:

 

教师如上板书,是让学生理解其算法的算理,即应用了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进行口算。一位学生举手:我是这样算的:20×0.44=2×4=8。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算呢?学生回答:20×0.4=2×l0×0.4=2×4=8。不难发现,这位学生交流的是“分解因数、运用乘法结合律”的方法进行口算。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