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关注教育制度或教育策略这类宏观教育公平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课堂教学是最主要、最基本、最常见的教育活动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是否公平与资源的分配紧密相关。课堂活动中教师既是教育资源的主要拥有者,也是教育资源的主要分配者。有人主张,在思考课堂活动中教师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时,可以参照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定义:公正在于同等地对待同等的人,不同等地对待不同等的人。

在课堂活动中,“同等地对待同等的人”容易实现。在对待两个同等学习态度和同等学习能力的学生…有教无类(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因材施教(教育过程个性化)也是教育公平。就近入学是教育公平;给予受教育者一定的教育,教育公平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课堂活动中,“同等地对待同等的人”容易实现。在对待两个同等学习态度和同等学习能力的学生时,教师能够对他们施以同样程度的关爱,给他们创造同等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对他们提出相同的学习目标要求。然而,现实中,一个班级里这样“同等”的学生并不多见。在现实中,教师所面对的大多数是 “不同等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要做到“不同等地对待不同等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我们以为可以把经济学领域中的 “帕累托改进”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帕累托改进指的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如一群人拥有一定的可分配资源,要从一种分配状态变革到另一种分配,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至少使得一个人变得更好。这样的改进与“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教改理念非常一致。我们可以基于这样的思维去分配课堂教学中的有限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用智慧、用耐心、用热情、用爱心去探讨,去坚持,向着课堂教学公平的方向不断努力。把视力不好学习能力也不强的同学调至前排就座,不会影响其他同学看清黑板;给予能力不强的同学更多的鼓励,不会伤害能力强的同学的自尊;给经济情况悬殊的同学配以同样经济简装的教材、教辅用书;给学习成绩有差异的同学同样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如此种种都应该是教学中的常态行为,但事实上,这种常态在有些课堂中已不多见。看起来,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已经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了。当然,更深层次的“帕累托改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确实会存在操作层面的困难,但是,如果没有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对公平的不懈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就永远不可能实现。

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公平其实并不玄奥。如果我们能把关爱的目光投向课堂的每个角落,而不是只期许那些自己“喜欢”的学生;如果我们能给那些在学习、性格、家境上处于劣势的学生更多帮助和鼓励,而不是对他们不凉不热甚或漠然处之;如果我们能让班级中的每个角色、课堂上的每个机会都对所有学生平等开放,而不是人为制造一个教室中的“精英群体”。我想,我们就已经在实践教育公平了。给每个人公平的待遇,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让处于弱势者得到补偿,这不正是公平应有的含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