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期课改脚步的走进,带来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和学习方式的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对于启蒙教育的学前阶段,老师们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二期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也就是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了幼儿教师的工作的重点。在通过对《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等精神的学习下,我对二期课改有了新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曾以卓越的远见提出“科学要从娃娃抓起 ”。儿童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建设和发展国家的重任,从小打好科学基础是首要任务。儿童因其年龄的特点,使的他们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局限,那么我们要如何用好他们的优势,在有限的条件中创造无限的空间呢?本文着重分析了幼儿科普教育的特点:

一、趣味性,是对幼儿进行科普教育的起点 

1、 幼儿的求知欲主要表现为好奇。

幼儿期儿童求知欲是十分旺盛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不久,对什么事情都感到陌生、稀奇,感到好奇、新鲜有趣。什么都想摸一摸,弄一弄。到了会说话以后,他们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星星会发光?”“在天上看云是什么样的?”等等。孩子的这种好奇心,是我们进行科普教育的基础。要知道,孩子能提出问题,要求解答,说明他们的思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种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能促使孩子去追求知识、掌握知识。

2、幼儿期儿童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幼儿的思维是在直接感知和具体行动中进行的,他们对很多事物感兴趣,但也不是随意的。针对他们的这种生理、心理特点,我们发现动手型科学展览和娱乐性电视科普节目最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在此类活动中孩子自由选择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法摆弄所有材料,因而它能极大的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孩子通过自己操作、探索去发现,在与物体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渴望得到答案,心理产生了探索的需要,随着思路的不断扩大,兴趣也随之增长。

3、活动的形式要突出趣味性。

我们在日常活动中为儿童提供了大量可动手操作的材料,如电筒、遥控小汽车等,儿童通过组装、拆卸这些结构简单的东西了解了很多相关知识,于此同时鼓励儿童观看 “毕可曼的世界”等科学知识解答节目,从各个渠道了解日常生活中不容易接触和感知的问题,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回答他们的问题。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