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会碰到不少这样的情况,课本所提供的知识内容,大部分学生不用教都会。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可以怎样处理才能既保持书本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及严密,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下面的两个课例也许能为同行们提供一些有关方面的有益启示。

案例一:

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郭思乐教授为我们提供的课例《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这是一年级的一节计算课,在学习这个内容时,学生的潜状态是: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就已学会,部分学生通过家长的教育已掌握。教师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不会的人学会做,二是让已会的人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当时,那节课那位老师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老师为每人准备了一粒骰子,骰子的6个面上分别改为4~9各个数字。同桌合作,随机掷骰子,将得到的两个数相加。开始时,两个数随机相加,然后,在老师的引导操作下,保持一个数不变,分别总结出9+几,8+几,7+几,6+几的速算法。整节课就在边游戏边学习的状态中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习热情高涨。

案例二:

深圳市特级教师黄爱华给我们介绍的《三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由于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做基础,学生只要稍加点拨就会。那么,那位老师是怎样来组织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呢?他在讲新课的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每位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通过查找资料编两道三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应用题,要求数据合理。第二天的课堂上,大家就将这些题目进行问题解决,对计算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交流,很多数据由于有家人的参与而具有知识性、真实性、科学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连去听课的教师都觉得受益匪浅。这种集中和优化教育资源的教学方式真正升华了教学,实现了教学的教育性。

上面两个课例,教师都不教,而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高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情感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