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中小学教师都在感叹,现在的孩子太娇惯、太懒惰、太脆弱、太难侍候……一句话,教书越来越难了。这也确是实情。笔者教书数载,从乡村到城市,感受尤深。教学过程中,一些孩子的行为和表现令我困惑:为什么面对激情四射的讲演无动于衷?为什么不能专心致志学习十分钟?为什么我的苦口婆心的开导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常常让我迷茫困惑焦头烂额。我的职业良心不允许我对这些问题漠然置之、视而不见。而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些被一些老师、家长视为“问题少年”的背后,肯定藏有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背景。每个人都有向善心理,没有谁不想活得尊严、体面一些,青少年在这方面尤为强烈。当我与苏霍姆林斯基超越时空相遇时,我的这一信念才真正得以确立和巩固。是他彻底解放了我的迷茫困惑,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曙光。

苏霍姆林斯基这本《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包括三部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与一般的教育论著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搞理论术语演绎,他更注重教育的实践、实效、具体可行性。换言之,他的所有理论都贯穿在他形象而生动的叙述里、案例里。也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把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了。例如谈到教师如何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他形象地指出:“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音调,因此,要想让那颗心能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也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P104)“对孩子的最细心和善意的帮助,就是既分担他的痛苦,又不去触及他内心的隐痛。”(《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P252)在谈到教学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对一些片面追求智育发展的人不啻是一帖清醒剂:“教学,这只是称作教育的这朵花朵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如同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教育中一切都是主要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对儿童多方面兴趣的发展,或集体内学生间的相互关系,都是主要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P11)在具体到教育教学技巧和艺术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坦诚地告诉我们:“我总是尽力在孩子们对观察对象进行的劳动兴致还很高的时候结束学校活动。宁愿让孩子们怀着急切的心情去期待明天,要让明天预示着能给他们带来新的欢乐……”“不应希冀在课堂上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所学事物的一切都讲出来,潮水般的知识可能淹没求知欲望和好学精神……”(《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P40/43)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