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以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为主要代表。社会建构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对当今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支持。

基本观点 与其他建构主义理论一样,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也主张学习与发展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

但是社会建构主义更强调这一过程的社会性。首先,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社会性建构。知识以语言、约定和规则为基础,而语言、约定和规则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个人的主观知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协商,转化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因此,个人的主观知识是在社会性互动过程中,内化的、再建构的客观知识。其次,认为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在社会性互动中,个体之间以语言为中介进行有意义的社会协商,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与社会相适应时,才可能得到发展。再次,强调文化和社会情景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中介与工具,如语言、社会文化历史等,工具的类型与性质直接影响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方式和速度;而社会情景则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教学模式 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教学模式有多种,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教学、认知学徒制教学等。

①支架式教学 (Scaffolding Instruction)。布鲁纳(J.Bruner)、伍德等人(Wood,Bruner&Ross)在其《教学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支架”(scaffolding)一词。支架原本指建筑待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即教师所能儿童的,帮助儿童从现有能力提高一步的支持的形式。支架可以以不同形式呈现,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虽然不同学者对支架式教学的界定有所差异,但其核心是相同的,即强调通过他人的指导与支持,引导儿童获得更高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或模式。

支架式教学是以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存在为教学提供了可能,但是教学必须从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出发,逐渐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不断地为儿童搭建支架,引导儿童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更高水平发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