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读切入,初步感悟人物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已经了解了故事内容。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生:蔺相如机智勇敢。

生:蔺相如爱国。

生:廉颇知错就改。

生:赵王民主,能听大臣的意见。

生:蔺相如手下人爱打抱不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除了阴险狡诈的秦王外,学生对文中其他人物皆有感悟,尤其是后两位同学独特的视角令人称道。但是对蔺相如的认识是概念化的、浅层的,尚需引导。)

二、自主选读重点句段,引导感悟重点人物

师:(笑)同学们的感受不少啊!蔺相如这个人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生:(微笑)好!

师:我们把蔺相如与其他人对比一下,进一步感悟他的个性。同学们要抓住别人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找出来读读。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这段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如何提升学生对蔺相如的认识,是本课难点,老师没有硬灌输结论,而是让学生假定探究方案,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同时引导得出“性格决定行动”这一认识,实在可贵。)

三、读读议议,从对比中感悟将、相、王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你们想把蔺相如与谁对比呢?

生:与秦王比。

生:与廉颇比。

生:与蔺相如的手下人比。

生:跟赵王比。

生:跟赵国的文武大臣比。

师:好,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再到一起讨论一下。

(同学下位,重新组成学习小组,争论得很热烈。)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有相同感悟的同学下位,重新分组互动学习,看似散堂,实则一种大胆的探索。)

师:同学们争论得很热烈,现在可以把感受对大家说说吗?

生:(举手)我们组先来。

师:这样吧,老师先出道题,哪个组答出,哪个组先说。(课件出示: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生:这副对联中有四个人名,很有趣。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古代有个司马光,还有《百家姓》中有“钟离宇文,长孙慕容”句。

师:小小年纪学问不浅哪!瞧瞧,蔺相如被人写进对联里,足见他大名鼎鼎啊!

(借学生争先恐后的情境巧设谜团,引导学生认识了“瑟”字,为后文铺垫,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

生:我们组讨论的是,蔺相如与赵国文武大臣对比,可以看出蔺相如胆识过人。

师:(故做疑惑)我怎么就没体会到呢?(板书:胆识过人)

生:(急了,补充)老师,您想想,和氏璧至少值十五座城,赵王怎么舍得给秦王呢?可他们都怕秦王啊!

师:课文怎么说?要言之有理啊!

(学生读课文“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