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登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7册第6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既是一篇训练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作品,又是一篇激发学生从小不怕困难,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好范例,使学生不管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都有所受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感受他不让害怕压倒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3、培养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4、学生从小受到不怕困难,自觉磨练意志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猜一种运动方式。(一条一条说)

提 ①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

②不用借助任何辅助器械。

示 ③运动主要靠腿部力量,适于穿运动鞋。

求助 ①“电话”求助

方式 ② 降低难度

二、新授

1、板书课题 。

质疑:谁登山? 登山干什么? 登山途中发生了什么?

解疑:齐读全文,自读自找。

设计目的:划分文章的段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直插重点段落第二段。

(1)学习2一l 3自然段

①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是一条“太窄、太危险”的小路和列宁走小路的原因,为下文真正理解这条路的“险”和列宁为什么选择“险”路的原因做铺垫。

导读: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小路跟前,巴果茨基说:“你看看,是这样的路。”

② 课件演示:(山图片)

总结出 :侧面看山:路宽只能容一只脚。(太窄)

仰视山:一边是峭壁(高而陡)。(太危险)

俯视山:一边是深渊(深)。

③通过从不同方位观察,让学生体会出文中描述小路“险”的程度。

④情景假设:如果是你,看到这样险的山,还敢从这儿走过吗?(不)

因此,巴果茨基用肯定的语气对列宁说:“你不能从这儿过。”联系第一段分析巴果茨基说这句话的真正原因。(自析)

(2)学习1 4——1 6段自然段。

①列宁是怎样做的? 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在表演时注意体会以下字词含义区别。

贴 移 碎

靠 走 碎小 等……

②课文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

情景模拟: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吗?

(可找来两条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墙壁,凳下面为深渊)

学生熟悉钻研“剧本”,想想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③重点抓住:列宁停在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大声喊:“往回走!”

教师趁机导入:“他站立了几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怎么才能战胜自己这种害怕的心理? 学生自想、自说再导:哪一个词说明他战胜了自己,经受住了考验? (不慌不忙)

学生体出会列宁他那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此时突破重难点,理会人物超人的意志品质。

(3)学习l 8自然段

当列宁战胜了自我,勇敢地走过了峭壁与深渊之间的小路,登上山顶时,他觉得此时看到的日出……。

学生自己品读,用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看到日出美丽和壮观的景象,体会人物无比喜悦的心情。

3、学习第三段

承接上文:日出已看完,列宁和巴果茨基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走大路。列宁又是怎样选择的?为什么?

(1)扩写:列宁第二次走险路,课文没有作叙述,只用了“毅然决然"一词进行了概括。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

(2)出示表格(笫二次与笫一次走“险”路的不同)对比,领悟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小结:列宁正是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解释了他所说的话的含义。

三、总结:(结合板书)

列宁面临三次选择:

①为了看日出,赶时间,列宁决定走险路。

②列宁走到最险的地方,停下来,……继续走。

③下山时,列宁再次选择仍旧走险路。

这三点无一不说明列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巩固练习

l、议一议:你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锻炼过自己的意志?

2、讲一讲:让学生处理好锻炼自己的意志与盲目冒险的关系。

3、实践活动:开展“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活动。

板书分析:

1、图文结合,简洁明了。

2、通过列宁的三次选择,说明了他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锻炼自己。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