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大潮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教材,新的教学理念,从低段迈入中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前面的路该怎么走,让我们这群课改的实施者有着许多迷惑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鹿城区语文研讨课”。半天的时间里,我们沐浴过《秋天的雨》,欣赏着神奇而又瑰丽的《花钟》,领略了坦克的发明过程了,从《矛和盾的集合》中感悟到“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三堂课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孙丹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是一篇意味很浓的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写出了秋天的缤纷多彩和丰收的景象。在教材中描写景色的文章数量比较多,上类似课的老师也很多,在这样的情况怎么突破,是孙老师最值得考虑的。通过孙老师的教学演绎,我们不难清晰地领悟到本课呈现出来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亮点:

一、重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语文的确要上的有语文味。在学生需求的语言空间里,提供学生适宜的语言材料,以充实学生的阅读量。在揭示完课题后,孙老师送了学生几句话,“秋天是一首忧伤的小诗,秋天是一位温柔的母亲,秋天是一场金色的梦幻……”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赞美秋天的比喻句,却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美化语言的种子。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问:“在你的眼中秋天的雨是怎么样的?”学生即口便说“秋天的雨是一位带着各种香味的小姑娘”“秋天的雨是一位魔术师”“秋天的雨是一杯五颜六色的神水”……一句句这样的言语从孩子们的口中传出,我们惊叹三年级孩子的创造力,更欣赏孙老师前面“送好句”环节,让孩子既不离开教材的的情况下让孩子们尽情地阐述自己的读好课文的感受,更美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所想。最后的“假如你是画家,你想把七彩颜色送给谁呢?”这一环节更让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新课改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给学生一滴水就要有源源不断的常流水,而我们教师的课堂用语跟随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学习的效果都紧密联系。要想教学生学会说话,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提高,我们自已也必须要先会说话,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必须能运用自如。几位老师的课堂之所以充满生机,之所以能牵动学生及听课老师的心,也离不开他们自身的魅力与文化底蕴。

孙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艺术更是不同凡想,她对学生的评价指导语言就是优美的诗语,她课堂上的即兴语言更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地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如:在学生在朗读完后,她说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见秋姑娘来了。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她又说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出秋雨带来的色彩美,语言美。以及在指导学生说话时的指导语,每一句话每一个创造和突发的情境都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资源,都变成老师妙语连珠的教学资源。

二、读中有悟,学中有导

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这句话既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可以说是对朗读重在感悟这一内涵的高度概括。课标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孙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正是以读代讲,注重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整堂中孙老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表情朗读等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点起头,露出笑容来,不用老师示范,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课堂中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乐学,有成效地将语文文字吸收,内化,积累,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三、课堂对话的真交流

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创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心理期待、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满足的学习条件和氛围,能帮助儿童高效地学习。如何能让教学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常让我思索。听了这堂《秋天的雨》让我没不难发现孙老师的课上有一种磁场,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那就是孙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真诚交流,那么自然、那么真切,没有任何虚假,做作。“有人向他挑战吗”“放开声音读,我们三⑶班的声音是最好听的”“我仿佛看见秋姑娘来了”等等,时常孙老师来俯身摸摸学生的头,给学生送上她那有魅力的笑容。只有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与亲和力,孙老师的教学拥有了“真诚”才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滋有味,使本课气氛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