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中的几何初步知识与中学的几何不同,它属于直观几何和试验几何。因此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几何形体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形象性与其行为的依赖性。他们常常借助实物摆弄来进行思维。多设计学生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的活动增强他们的操作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内化。如在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长方体。学生积极性很高,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教学按要求列表,填空。问:总块数,每排的块数,排数和层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说出:总块数=每排的块数×排数×层数。概括出,长方体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c.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乘以高。为学习堤坝,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关于空间观念,《数学课程标准》中己作了较为明确的表述,“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这使我们对空间观念的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可以避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方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小学数学安排了大量关于“空间和图形”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是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们的空间观念。

1.再现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

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标准》在有关培养空间观念的内容上加进了很多新的内容。第一学段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会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第二学段知道物体的阴影是怎样形成的,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别实物的阴影。如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方向盘、车轮、硬币等都对认识圆有很大帮助。

2.鼓励学生观察,形成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观察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如下几类:

第一,对实验演示的观察。如在这节课中教学“长方形对变相等”时,学生理解有困难。这时,教师作了将对边摘下来对比的演示,学生观察后,马上得到了领悟。这一演示观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如认识“长方体”时,可以组织学生观察自备的长方体物品(如牙膏盒、文具盒等),让学生找一找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逐步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建立起“长方体”的概念。

第三,对几何图形的辨认。如“立体图形的拼组”,我们设计了如下练习进行训练:最右边的图形是由左边哪两个图形重叠而成的?

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观察,使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形成空间观念。

3.充分动手实践,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仅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有了触觉的参与,可以使空间感知更准确、更为深刻。教学中,以下的操作活动是比较常用的。⑴“比”。这里的“比”是“比划”的意思。这节课中比划一下长方形的对变相等⑵“摸”。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摸一摸”长方形的四条变。⑶“折”。认识平面图形的特点,经常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如,认识长方体、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活动,逐渐认识到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边相等。⑷“拼”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操作手段。⑸“剪”。教师把正方形剪成四个三角形。 ⑹“测”。“测量”是一种重要的操作活动。

这样调动多种感官,易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4.发挥丰富想像,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想象能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想象能力,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依赖于空间感知,只有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有了充分的认识,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虚实结合,有意识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这节课中肖老师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为小猪设计房子,这样的训练,对于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