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中两处描写母亲安详地微笑着,捡起石子,轻轻递给孩子的句子,引导学生研读,体会母亲这份不同寻常的爱。

(那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儿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师:现在,你就是文中的这位母亲,请你弯下腰,捡起石子,递出去,孩子打不中;再弯下腰,捡起石子,递出去,还是打不中。继续捡,继续递。就这样反复地捡着,递着。做着,做着你有什么感受、体会?

生:我的手很酸。

生:我觉得老是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很单调。

生:我体会到母亲很爱孩子,我只递了一会儿就觉得很累了,这位母亲递了很久了,一定非常累了。

师:刚才你们才递了不到半分钟的时间,而母亲到底递了多久?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吗?

生:从傍晚到夜色笼罩下来。

师:岂止?这只是作者看到的这一段时间。母亲就这样不停地捡着,递着,还一直安详地微笑着。同学们,孩子看得见这微笑吗?(看不见)那母亲为什么一直安详地微笑呢?

生:孩子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可以感觉得到。

生:母亲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她会一直安详地微笑着。

师:是啊,母亲对孩子的爱就是会这样不由自主地流露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笑容,乃至每一个眼神中。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注意读好母亲的神情。

(生读)

师:如果你是一位路过此地的行人,当你知道是一位盲童在打弹弓,你会怎么劝这位母亲?

生:让一个盲童打弹弓,怎么可能打中呢?

生:是不可能打中的,还是回家休息吧。

师:作者也和你们有一样的想法,但母亲是怎么说的?(“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总会”是什么意思?母亲是想告诉孩子什么?

生:母亲是想告诉孩子,只要坚持打下去,总会打中的。

生:母亲其实是在鼓励孩子不要因为自己眼睛瞎了,就不去做一些事情。

生:母亲是希望孩子能有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也会成功的。

师:母亲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身残志不残的人,是想让孩子明白,只要努力,盲童也能做正常孩子能做的事。同学们,你们说此时母亲递出去的仅仅是一颗颗石子吗?她还递出什么?

生:递出了关爱。

生:递出了希望。

生:递出了信任。

生:递出了鼓励。

师:带着这样的体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