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一位急匆匆的家长,抱着孩子上幼儿园,走到大门口时,就发现孩子一脸的不高兴,可家长还是往孩子所在的班上走去,走到幼儿所在的班级门口时,孩子大声的嚎哭,老师不停的用各种方法哄着孩子,可还孩子还是拼命的哭喊着“妈妈,我要妈妈,我要回家。”再看看家长,也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无可奈何的离开幼儿园去上班。象这样,有的孩子经过几天后,就很快适应了集体生活,可有的孩子一两个月也很难适应,有时还会因此而生病。说到这里好多家长会有同感。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孩子是短期的偶尔哭闹,不可排除孩子身体的不舒服原因及其它想法而无法表达故意采取此方法。有些孩子因为身体的不适,情绪不好会哭闹一阵的;或者有的孩子是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如给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而无法让父母给予满足,故意用哭闹的方法完成自己心愿。

如果孩子上幼儿园一周后,或者更长时间,还是会哭闹,那就要考虑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否是孩子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或者说心理的承受能力不如同龄孩子,这就需要家长从这方面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的问题。

家庭环境

在家访过程中了解到许多孩子的父母工作比较忙,孩子入园前在家中多由老人照看,许多老人只是照顾到孩子的饮食与着装(满足于孩子吃饱与穿暖),而很少注意到孩子精神方面的需求;现在的孩子多半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很少有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外出适应新环境的机会也比较少。在家里,孩子想要的,老人就一味的满足,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独享和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环保

孩子来到幼儿园之后,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没有人追着喂饭吃,没有人把自己当成原来的“小皇帝”围着自己转。相反,还有同龄的小朋友与自己抢玩具,孩子一时还没有办法体会到在集体中的温暖与同伴们合作的快乐,孩子很希望自己再回到原有那种固定的家庭模式里。在幼儿园里就会想办法用哭闹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给孩子创造一个交际的平台。尤其是年青的父母们应多抽出点时间带孩子外出窜门、访友。给孩子一个与同龄的孩子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同伴相处、交流、沟通。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放手给孩子一些自由,让孩子自己学会用勺子和筷子吃饭,渴了自己知道喝水等。父母在家里还要有意识的与孩子分享,让孩子懂得分享并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教孩子简单的处事能力。教孩子遇到问题时,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能有礼貌的和同伴相处。如想要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时,可以和别人协商,也可以和别人交换,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会清楚的给父母或大人表达,简单说出自己的意愿,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意途。

如果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多从这些方面去引导,对孩子在不久的新学期入园将减少许多困难,使孩子的心理成长趋于健康、稳定。对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打下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