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波又一波,每次投身于改革,都觉得是对自己一次全面的洗礼。在校领导的部署下,我有幸走近了“生本教育”这一独特的教学理念。当我读了《春意来 草自青》及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教育走向生本》读本和学习了网上许多有关生本理论、生本课堂实录和生本教学课堂模式的资料课例之后,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理解。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

一、学生的天性是学习的动力之源。

教育效率低下是因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我们试想一下,孩子上学之初,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学好,不想好好表现,追求上进,求得发展,得到别人认可,表现自己,这些都是人的本能,也就是生命中本来就有的,这就是学生学习的“天性”。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是在顺应学生的天性的前提下,让这种天性自然而然的发挥到极致,从而让学生的成长回归自然规律。生本教育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有力的支撑。

二、生本教学的核心是感悟。

教与学之间,学才是主导,占有主体性的地位,教只是辅助性的,从旁帮助、指导学生去学,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说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这个最后的过程并不是老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知识的获得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

三、生本课堂让学生乐学,老师乐教。

郭思乐教授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把传统的“老师苦教”比做插秧,多年来,农民把秧苗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可是这样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给他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

反思数学学科自己的教学,虽然有着实践的意识,但总由于课时安排,以及教学进度等实际因素,未能把学生为主体做到最好,加之迫于考试的压力,以及自己作为年轻教师缺乏经验,实施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