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儿童文学作家原创从总体上说是在不断开拓进取,扩大艺术版图,无论是儿童文学的题材、内容、创作手法、文体等,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儿童文学小说、诗歌创作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革命历史题材,二是少先队校园内外生活题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表现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脉。进入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儿童文学的创作思想显得十分活跃,儿童文学作家的主体意识也逐渐由觉醒走向强调,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美学”,探索适于自己个性的创作方法。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共荣的儿童文学新格局就此形成,进入新世纪显得更为生动而清晰。于是这就有了:曹文轩坚守古典、追求永恒的《草房子》,秦文君贴近现实、感动当下的《男生贾里》, 张之路集校园、成长于一体的《第三军团》,董宏猷跨文体写作的《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沈石溪全新的动物小说《狼王梦》,杨红樱、郑春华独创品牌的《淘气包马小跳》《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孙云晓的报告文学《十六岁的思索》,高洪波、金波、樊发稼、王宜振、徐鲁等拥抱童真、独创诗艺的儿童诗《我喜欢你,狐狸》、《我们去看海》、《小娃娃的歌》、《笛王的故事》、《我们这个年纪的梦》……才有了金波的诗体童话、郑渊洁的热闹型童话、周锐的哲思型童话、冰波的抒情型童话、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以及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双媒互动小说……才能出现旗号林立、新潮迭出的创作景象,高举起大幻想文学、幽默儿童文学、大自然探险文学、少年环境文学、生命状态文学、自画青春文学等一面面创新旗帜。

多元共荣的儿童文学新格局,需要我们的作家践行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多样文学门类的审美创造,为小读者们提供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艺术作品。新世纪儿童文学在这方面已经表现出了积极的作为。这具体体现在: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精品性儿童文学与注重当下阅读效应的类型性儿童文学,直面现实、书写少年严峻生存状态的现实性儿童文学与张扬幻想、重在幻想世界建构的幻想性儿童文学,交相辉映,互补共荣,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为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注入了一股深刻、飞翔、灵动的多样元素。

五六十年代,我国只有北京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两家专业少儿社,出版品种甚为有限。今天我们不但有34家专业少儿读物出版社(这是儿童文学的出版主力军),同时国内570多家出版社中有520多家也争相出版少儿读物,还有民营企业公司的加盟。我国少儿图书的年出版品种已由过去的200多种发展到每年一万多种,年总印数由3000万册发展到6亿多册,优秀图书的重版率达到50%以上。2006——2007年,我们还出版了囊括百年精粹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2008年出版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儿童文学金品30部》,今年又出版了检阅新中国六十年儿童文学成就的《中国儿童文学60周年典藏》、《共和国儿童文学金奖文库》等,这是何等使人鼓舞的业绩!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传播形式,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体,现在更有网络、音响、影视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大面积的传播形式与途径,极大地促进并确保了儿童文学的发展,使亿万小读者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