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是新课程六年级第十一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是配合第二组单元“祖国在我心中”使用。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从美国回到祖国的经过,赞扬了钱学森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壮志。教材语言朴素、叙事清楚、层次清晰,洋溢着荡人心魄的爱国心、华夏情,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执教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后,无论是对教材的内容,还是对作者的感情,以及学生对课文的的学习兴趣,我都有了更深的体会。

说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学森放弃一切,冲破重围,历尽艰辛,毅然回国的感人事迹。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萌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钱学森回国的艰辛和他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壮志。

说教法:

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进行感情朗读,读中感悟,读中激情。在教学中,通过播放音乐,出示人物画像等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触摸文本、贴近文本,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读感悟悟的学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激情,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爱国心,中华情,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说过程:

1、导入新课,研读课题。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这节课前我创设了情境,播放著名歌星费翔的《故乡的云》。在悠扬的歌声中又欣赏有关我国航空技术取得成就的图片,引导学生走近钱学森,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对钱学森有个感性的认识,达到了“未入课已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接着让学生读题,抓住题眼“终于”,初步体会到钱学森回国的艰辛,对课文的情感基调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紧扣“课题”读题的能力。

2、研读探究,感悟“回国的艰辛”。

教学中由上一环节引入,引导学生直接切入文本,由问题“钱学森回国怎样不容易?”引导学生动笔在文中划找相关词句,品味词句,交流中有重点、有意识地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体验,感受美国当局对钱学森迫害手段之卑劣,钱学森斗争意志之坚强,从而体会到钱学森的一颗拳拳爱国心。指导时,重点抓住美国当局对钱学森的种种迫害,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激情引读,渲染气氛,让学生情感层层推进地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体会到回国的艰辛。

3、再读课题,感受“爱国情怀”。

课文的题眼有牵一发动全文的功效,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这篇课文的题眼除了“终于”,另一个就是“祖国”。因此在一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重读课题,紧扣“祖国”进入到下一板块的学习。通过重点句子“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引读,让学生充分体会钱学森深深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

最后环节中,补充了有关钱学森回国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资料,从而让学生产生对钱学森的崇拜与敬仰之情,从而萌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说反思:

语言与情感从来就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课堂上我以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语言训练为纬线,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把握文本情感的纽带,引导学生入情、悟情,去感悟、积极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理解,通过朗读,想象,课外资料的补充,以情激情等手段,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让学生充分地读,全身心地诵读,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从教学效果看,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刻地体会到钱学森强烈的爱国之心。

本篇课文,由于时空距离的限制,容易造成学生只是敬佩而不是敬仰,只可远观而走不进钱学森的内心世界这种浮于表面的“伪情感”。在备课过程中,通过钱学森回国前后资料的搜集,发现钱学森的爱国跟他的性格是相一致的。钱的性格孤傲而倔强,坦荡而不虚假。美国政府种种不人道的做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留住钱学森让他为美国服务。注意了这一点, 课前我搜集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在教学环节中不失时机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为丰富文本内涵,激发学生情感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本来课件中,还有一个补充资料,那就是美国两位重要人物在得知钱学森要离开美国时说的,特别是美国海军次长丹尼尔·金克尔: “他知道的太多了。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到哪里,他都值5个师!” 更能让学生明白,美国这样做的目的,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出示。